陳清煌
摘 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然而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各種外來文化流入中國,沖擊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孩子在外來文化的包圍中成長,逐漸忘卻中華傳統文化,甚至對自己的文化產生了冷漠感。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分別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親切感,成為當前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融入
一、課堂有效融入,形成文化積累
語文教材是課堂學習的主體,當中既有壯麗山河,文人墨客,更有淳樸民風和高尚人格,可以說每一本語文教材都飽含傳統文化的精髓。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將以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同年9月1日,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并投入使用的語文教材中還加強了中華傳統文化內容設計,增加了小學語文中古詩文的篇幅,還增設了專題欄目,安排了楹聯、成語、歇后語等傳統文化內容。因此,語文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徑便是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資源,在課堂中有效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形成傳統文化積累。
解讀漢字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漢字是中華民族奉獻的文化遺產,中華傳統文化正是通過漢字來記載,并得以傳承發揚,因此,加強漢字的文化解讀,是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例如,“示”的甲骨文字是“丁”,形似祭臺,表示祈福神仙從天而降,后來慢慢演變,在原來基礎上多了一橫,來表示天在上方,而下面變成三豎,表示日月星?!墩f文》當中有“古文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說的正是古代人們認為星辰變化就是神意指示的象征,由此演變出表示祭祀、禮儀的漢字均是以“示”為偏旁,如“禱”表示向天、神求助、求福,“祈”表示請求神仙幫自己擺脫困境。在教授“示”字的時候,延伸講解其背后蘊含的神崇拜思想,既加深了學生對該漢字的理解,同時還使學生了解古代神文化的由來。
二、利用課外閱讀,開闊文化視野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只依靠45分鐘的課堂時間遠遠不夠,且課堂的說教也難以滿足學生對傳統文化深度感知的要求。而經典書籍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精髓,因此,很有必要利用課外時間加強經典書籍的閱讀,讓學生更廣泛、更深入地了解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遍喿x優秀傳統文化書籍,既能開闊文化視野,還能養浩然之氣,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梢栽诎嗉壷虚_展“走進名著,誦讀經典”活動,在學期之初由教師列出優秀經典書籍清單,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由選擇閱讀書目和數量,選擇每周班會時間或者是課前五分鐘,讓學生輪流上講臺進行經典誦讀或發表讀書心得,并進行打分評比,通過這種常規化閱讀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積累傳統文化素養。
除了經典書籍閱讀外,還可以推薦學生和家長觀看傳統文化節目,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興趣。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國家寶藏》等,這類節目制作精良,內容深刻,將豐富的知識內涵貫穿于充滿趣味的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沖擊下更好地了解、學習傳統文化。
三、貫通融合生活,創造文化體驗
傳統文化是在中華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形成發展起來的,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文化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傳統文化來源于生活,因此,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必須貫通融合于生活中,才能煥發出文化的真正魅力和活力。
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認為,傳統文化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典籍,一種是生活文化。前者指的是文本式的傳統文化,這類傳統文化可以用課堂和課外閱讀的方式來弘揚和傳承;而后者則應還原于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親近傳統,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讓傳統漸漸成為記憶的一部分,真正走進學生的精神與心靈。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積淀,承載著豐富的社會歷史文化內涵,更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因此,可以以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相應體驗活動,一方面讓學生深入了解傳統節日的內涵和寓意,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對傳統文化多一份親近感。例如,春節期間,可以組織寫春聯、剪窗花,讓學生感受書法之美、藝術之美;端午節,組織端午故事比賽、包粽子活動,讓學生從故事中了解端午文化,感悟屈原的愛國情懷。還可以鼓勵家長帶學生進行實地游覽感受傳統文化,可以參觀諸如漳州文廟、永定土樓、漳州趙家堡等本地文物古跡,或是家族祠堂、祖祠等宗族文化場所,讓學生了解相關文化歷史,用相機拍照或是畫下來,并在課堂上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悟與老師、同學交流分享。此外,還可以組織如“探訪閩南名小吃”等活動,讓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去探究面線糊、鍋邊糊、五香卷等閩南小吃的起源歷史,了解其生產制作過程,品嘗美味,讓學生感知“食”文化的故事,感受閩南風味小吃背后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滕喜紅.多點滲透 整體提升:小學語文交流如何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J].基礎教育論壇,2018,7(274):7-8.
[2]蔡任午.讓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熠熠生輝[J].教育教學論壇,2016,4(17):253-25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