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旭
【摘 要】中學階段,是學生形成思想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進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顯得更為至關重要。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歷史學習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思維能力、知識方法和情感價值觀等的綜合素質。本文主要就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特質及教學現狀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52-01
一、引言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完一門學科之后形成的特色思維模式和情感態度。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中學歷史學習中獲取的歷史知識和學習能力,樹立的價值理念,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學習中,學生能夠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節點,從歷史事件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而在歷史思維成長的同時形成核心素養。因此,中學歷史教師應當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以良好的教學效果帶動學生學習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特質
1.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中的中樞。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在歷史學科的學習中最為核心的能力和品質,在整個歷史素養中占據著關鍵性的基礎地位。根據吳偉教授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論述,可以看出,歷史素養是學生在教學和積累中獲得歷史知識,發展的歷史能力和歷史情感、歷史價值觀的整體表現,其展示出來的是學生能夠以歷史的視角去發現、分析、思考并解決問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中最本質的精髓,是學科素養最具價值的體現,因時代的不同和國家的區別而表現不同。
2.問題意識是歷史學科的價值發展。
所謂問題意識,就是個體對事物表示疑惑的心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從認識、行為、心理、智慧等角度進行分析,問題意識的構成主要包括主動、提問、創新、發現、解決和預防等因素。在歷史學科中,主動就是學生產生好奇心和興趣,并自覺作出一定的探索行為;創新就是學生站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問題并做到創新。從問題的產生和提出開始,學生的思考能力就被有效應用起來,并帶有了追根溯源的堅持。尋找歷史原因要站在綜合的角度,去分析、去推理,對他人的觀點做出評判,做到主張有理有據。
3.以批判思維對歷史學科進行審視。
批判思維就是圍繞思維開展的思考,是學生針對自身或他人的思考過程和結論觀點進行評判,實際上批判思維也是提出問題、做出論證的能力,包括探究和反思兩種模式。中學生隨著年齡和學歷的增長已經形成了基本的辨別能力和成熟的身心發展,并能夠在解決問題中獲得進步,在帶有積累與階段特性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中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批判思維的培養是具有必要性的。學生在批判中逐漸形成唯物史觀,進而激發創新意識,提升綜合素質。
三、中學歷史學科教學現狀
在歷史教學實踐活動中,明確的、科學的目標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基礎。然而,從當前中學歷史的教學現狀來看,普遍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問題,有些學校一味地追求升學率提升,以學生成績的高低作為衡量教師教學能力、評判學生學習水平的唯一標準,在這種現狀下,中學歷史教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在課堂上一板一眼地講授歷史知識、指導學生答題方法,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導致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得不到高效的進行。
在中學歷史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教師若是能夠充分這些人文因素,就能增強歷史學科的豐富多彩性。但是,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教師在課堂上只注重教材知識向學生的傳遞,一味采用僵化的灌輸式教學,直接導致歷史學科教學變得異常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大大降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有著直接的影響。在傳統中學歷史教學模式下,教師擔當著課堂教學的主體,而學生規矩地坐在講臺下被動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與結論,長期下去,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就會受到較大的制約,學習方式也會被固定在死記硬背這一“怪圈”內。
四、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
1.突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應當扮演課堂中的主角,教師應當將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練習機會,讓學生在科學的指導下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為了改善教師的講解占滿40分鐘課堂時間的現狀,中學歷史教師應當積極提升課堂教學氛圍的活躍性,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例如,在學習北宋歷史時,多數中學生已經對《水滸傳》有一定的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介紹北宋時期的社會背景,然后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對著作中的人物進行分析,這樣能夠激發出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并在討論交流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通過主動思考,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并主動了解歷史、形成歷史價值觀。
2.創設適當教學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
歷史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背景、過程和結果,明白歷史事件對后人的影響與啟發,對學生來說歷史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歷史學科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走進歷史,體驗歷史,了解歷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真實的歷史;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明白歷史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進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從主動學習中發展學科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歷史上的商品交換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商品交換中的角色,體驗真實的歷史過程。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從中體驗歷史的由來、體驗歷史知識的魅力,進而增強學習歷史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進而提升歷史教學效率。
3.轉變歷史教學方法,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上文提及,教師的教學方法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中學歷史教師應當在充分考慮中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性。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概念,引導學生區分不同歷史事件,并學會從整體上把握歷史過程的細節。例如,在教學抗日戰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抗日戰爭這一階段重要歷史事件的思維導圖,利用時間軸列出重大事件及影響,幫助學生形成時空觀念,從整體上系統地掌握這一時期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達到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良好效果。
五、結語
培養中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不僅要靠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運用,也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學習、自我提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應當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當作一項重點目標,積極致力于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升,引導學生在思維能力發展和創新意識提升中形成穩固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黃克勤,龍益君.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特質與培養,教學與管理,2018(07).
[2]林奕晶.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西部素質教育,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