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義 鄧恩


【摘 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職業教育思想深刻地改變了我國職業教育,從根本要求上看,產教融合要求職業教育的專業應融入產業發展,從金融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所需來優化調整金融管理專業的建設和改革,使高職金融管理專業真正培養出適應當地產業所需的人才,從而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文章從新時代“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政策分析出發,構建了金融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高職金融管理專業融合互動校企合作模式,并對其積極作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本要求;社會服務
【中圖分類號】F830-4;G71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7-0089-03
1 新時代“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政策分析
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供給側改革”等重大戰略布局的形成,我國經濟整體轉型升級發展趨勢明顯,職業教育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及時對職業教育做出了全新的戰略規劃和詳細的發展指示。2014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對“產教融合、特色辦學”加以強調,要求“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推進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進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提出深化產教融合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貢獻顯著增強”,并提出“促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支持利用市場合作和產業分工,提供專業化服務,構建校企利益共同體,形成穩定互惠的合作機制,促進校企緊密聯結”。2018年1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職業院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教職成函〔2018〕1號),提出“職業學校和企業通過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機構、共享資源等方式實施的合作活動”。該文件明確了“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是校企雙向支持和服務,規范了校企合作的內容和方式。湖南是我國教育大省,也是職業教育改革的先鋒之一。2017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深化普通高校校地校企合作的意見》(湘政辦發〔2017〕8號),意見明確了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應該是“以培養創意創新創業人才為核心,以提升服務經濟社會能力為目標”,明確了職業院校的雙重職責。
2 金融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高職金融管理專業融合互動校企合作模式
2.1 融合互動校企合作模式的構建
金融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金融管理專業的教學改革,存在深度合作的基礎,也具備相互促進的條件,因此湖南高職院校金融管理專業與當地金融產業的“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具有深厚的實踐土壤,基于金融管理專業與湖南金融產業的融合與發展,可以構建融合互動校企合作模式(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通過金融管理專業主動融入金融產業實現專業轉型升級,提升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在此基礎上,實現金融管理專業對金融產業轉型升級的顯著推動力;通過金融管理專業的有效服務,贏得金融企業對校企合作的青睞,從而提升金融企業主動服務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與金融管理專業開展聯合教學或組建職教教育集團,在培養人才的同時,共同經營教育培訓、技術研發等盈利性項目。
2.2 融合互動校企合作模式的運作流程
高職院校根深蒂固的傳統思維,對“產教融合 校區合作”的片面理解,嚴重阻礙著深度融合。同時,產教融合需要大量細致的工作,需要金融管理專業各環節和細節的優化升級,如教學內容針對當地金融產業轉型升級趨勢,對各個教學單元的優化等,需要深入金融產業調研和采集資料;校企合作需要專業建設,能夠為金融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而當前的金融管理專業教師團隊實踐能力嚴重不足,難以提供富有成效的金融服務。因此,在金融管理專業與產業融合互動過程中,需要金融管理專業首先行動,并結合專業教學改革,在調研基礎上反復調整優化(如圖2所示)。
如圖2所示,金融管理專業與金融產業轉型升級融合互動是一個長期和持續改進的過程。金融管理專業轉型升級的基礎,是聯合金融企業并在教授專家的指導下,開展金融產業調研分析;主要內容是高職金融管理專業的調整優化;評價標準是高職金融專業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和對應的產業服務能力;持續發展是不斷地分析與評估,找出缺點和不足,并不斷改進;推動力則在于富有成效的產業與社會服務,可為金融企業和專業教師團隊帶來實際效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就業質量。
3 金融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的高職金融管理專業融合互動校企合作模式的作用
新模式下金融管理專業的校企合作,將專業和教師團隊打造成培養人才和服務金融產業轉型升級的雙重角色,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產業帶動專業,專業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基于金融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實施高職金融管理專業的轉型升級,保證了專業的持續優化。同時,金融管理專業建設的目標不再是培養學生推薦就業的低層次,而是能夠通過切合地方金融產業所需的人才培養,促進當地金融產業的轉型升級發展,實現了兩者的良性互動。例如,根據湖南省金融產業從傳統金融服務向互聯網金融等綜合型、高附加值的移動互聯網業務轉型升級,調整教學目標和內容,培養的學生可以更好地滿足產業所需,從而促進金融產業轉型升級。再如,針對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推行的金融精準扶貧工作,從第三方支付、農戶小額融資借貸、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等方面提供人才和專業服務支持,通過金融促進農產品銷售和鄉村振興。
二是教學融入產業,全面改革高職金融管理專業教學內容和方式。根據金融產業轉型發展的人才需求和金融企業對新型金融技能人才的要求,開設或調整相應課程,教學內容做到實用,貼近金融產業生產實際。例如,湖南地區金融產業整體轉型升級明顯,所需的高職金融專業技能人才不再是僅掌握傳統的金融借貸、證券期貨、保險理賠等基本業務技能就能滿足產業發展需要,面對日新月異的金融產業轉型發展和升級,需要高職院校金融管理專業培養的畢業生,能夠滿足傳統金融業務的轉型、由傳統網點向移動網絡終端的業務遷移等新要求,來調整和進行金融業務拓展。根據這一普遍需求,應及時增加市場調查與預測、商務談判、網絡支付、網絡征信技術、金融產品營銷、網絡保險、實用口才等技能課程;對傳統的點鈔、傳票算、市場營銷概論等課程內容進行調整,減少傳統操作內容,增加金融產業轉型升級所急需的業務技能課程。
三是增強產業服務能力,校企合作注重學生、學校、企業三方的利益和需求,實現三方共贏。高職金融管理專業及教師團隊的任務,不僅僅是對在校學生的培養,增加服務當地金融產業的功能,校企合作也不是片面地利用金融企業資源來服務教學,同時也應注重合作三方的利益和需求。例如,學校與各類金融企業的合作,一方面利用企業資源收集素材或開展現場教學,或邀請金融企業員工講授部分實操課程;另一方面為金融企業提供調研、業務流程等各類專業方案的設計服務,學生則在實踐中學,在企業生產中實踐。企業提供現場教學機會,向學生講解金融實際業務的操作知識,教師帶領和指導學生為金融企業提供員工培訓或業務員績效考核方案設計等專業服務,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綜合能力,創新了實踐課程的科學設計,也讓師生親身接觸到金融企業的一線經營業務處理技能,對金融企業而言,也有效提高了企業經營效率,彌補了人力資源不足和零距離上崗的培訓短板,有效推動了金融產品的轉型升級。
參 考 文 獻
[1]謝志平,應建明.近十年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研究綜述[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8(7):6-10,28.
[2]李運華,王瀅淇.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政策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視角[J].教育與經濟,2018(6):24-30.
[3]邱蘇楠.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升級發展的相關探討[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9(1):25-26.
[4]胡明媛.“互聯網+金融”產業升級創新路徑探析——基于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19(1):187-189.
[5]石娜.廣東金融產業發展與高職金融證券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22(3):102-105,113.
[6]耿倩倩.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校企合作的探索[J].中國商論,2019(2):68-69.
[7]袁雪,李澤民,尹曉梅.“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金融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9,21(1):43-44,51.
[8]李春伶.高校金融專業校企合作模式[J].時代金融,2018(30):325,328.
[9]蘇鵬.高職院校金融專業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10):200.
[10]吳欣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金融管理專業課程開發模式研究[J].金融經濟,2017(20):123-124.
[11]余萬林,張曉杰.校企合作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高教學刊,2017(15):151-153.
[12]宋慧濤.新常態下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究[J].科技視界,2017(19):120-121.
[責任編輯:鐘聲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