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正艷
摘 要:在社會高速發展下,對人才的要求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特點,為了全面適應這一發展需求,廣大高中數學教師在積極探索、嘗試更科學新穎且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方法,除了理論知識的傳授外,也充分認識到了高中數學在培養、拓展學生核心素養上發揮的積極作用。針對高中數學教學中核心素養的落實做出了深入探究。
關鍵詞:高中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核心素養主要指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問題,以及創新思考等能力。作為學校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拓展,不論是對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進一步提升,以及授課環節與成果的優化,還是對其身心健康全面發展來講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此,廣大高中數學教師應結合具體情況,科學引用各類策略方法來構建高效數學課堂,為學生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一、準確把握數學的抽象載體性
作為具有較強抽象性的學科,高中數學的知識內容通常都是古代各個派別的數學家百家爭鳴的結果,因此,不論是那種數學理論都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透徹理解,或者是完全推導的。對此,在實際授課中,教師應對學生的思維發展趨勢、水平做出充分考慮,真正貼切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抽象載體性,以確保學生可以基于自身不同階段的學習思維習慣來全面適應核心素養式的高中數學課堂,能夠緊跟教師的教學節奏,取得理想學習成果,也為其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1]。
比如:某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函數及其表示過程中,就發現很多學生都難以實現對函數思想的透徹理解,主要還是因為學生自身思維意識、核心素養的發展過程未重視其函數思想的恰當滲透與鍛煉,進而導致學生難以實現對函數概念的完善理解與把握,不僅會給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以課堂任務的不斷深化帶來諸多阻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進一步發展。這就是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理念抽象載體性的充分體現,廣大高中數學教師應給予準確把握,基于此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認識數學思想,以確保其核心素養能夠得到科學培養與不斷完善。
二、注重數學文化的恰當滲透
數學文化與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發展有著密切聯系,在實際授課中,教師必須要端正教學態度,避免陷入功利性應試教育的困境中,要為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加強對相關數學文化的了解,加強數學文化、知識的有機整合,科學培養、拓展學生對數學的領悟能力,特別是數學思想價值、邏輯思維價值,以及獨立思考價值等諸多層面都取得理想培養成果[2]。
例如:某教師在講解“直線與方程”的相關知識點時,由于這節課程講解的主要是數學理論層面直線與方程間的密切聯系,對于直線可以用方程的形式來表示這一點,很多學生都難以獲得透徹理解,主要原因還在于學生一直都處于功利化的應試教育模式中。對此,其教師就為學生講解了相關數學史,通過直線、方程數學理論發展史方面的小故事,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文化課給學生帶來的壓力也能夠得到有效緩解,且能夠真正懂得基于數學思想文化來分析、解決各類問題,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效果與效率的不斷提升,為學生自身核心素養的不斷深化創造良好條件。
三、完善理論實踐的同步式教學
高中數學教學要想真正突破應試教育的種種局限,就必須要注重教育理念、模式的及時更新,不斷完善理論與實踐的有機整合。數學核心素養的培育發展模式作為國際數學教育發展的大潮流,理論實踐同步式的提出,能夠讓整個學習探究過程的可行性、靈活性得到進一步提升。學生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為核心素養的培養發展創造良好條件[3]。
例如:某教師在講解簡單三角恒等變換的相關知識點時,就在設計、組織各項教學活動過程中有效滲透可理論實踐同步式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對三角恒等變換的理論來源、具體運用方法做出深入思考。然后用實際生活環境的恰當引導來為學生提供更多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為學生數學綜合學習、應用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這樣不僅有助于加強、優化理論與實際的有機整合,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發展體系也能夠體現出更顯著的實際化。因此,為了給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實際應用提供有力支持,其教師應充分重視、不斷完善理論實踐同步式的教學理念。
綜上所述,廣大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設計、組織中應正確認識到,加強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既有助于學生數學綜合學習、應用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也能夠給其今后的學習成長奠定堅實基礎,應給予足夠重視。在教學實踐中,整合現有資源、條件來不斷優化各項教學活動的靈活組織,從整體上優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葛光.發展數學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導入的幾點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18(18):50-51.
[2]陳暉.關注新課改新考改 落實日常基礎教學 提升數學核心素養:常規教學過程中教師視野的幾點小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7(14):140-142.
[3]尹海強.高中數學校本教材落實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幾點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7):98.
編輯 王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