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 要:高中數學課堂導入環節的設計以及執行能夠提升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從而為后續的學習打下一定的認知基礎。在本文中,筆者在分析高中數學課堂導入的必要性的基礎上,重點探討高中數學課堂導入的方法。通過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相關教育工作者對高中數學課堂導入環節有一個清楚的認知,并能夠根據學生學習的具體需要選擇相適應的課堂導入方法。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導入;知識遷移
高中數學知識內容的難度較大,因此更需要教師在課前階段以及課中階段做好新知識的導入工作,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從原有基礎遷移、過渡到新的學習內容中。高中數學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數學的教學情況規劃以及實行具有實效性的課堂導入方法。
一、高中數學課堂導入的必要性
1.幫助學生做好課堂銜接,提升預習效果
高中數學知識并非是自成體系的知識體系,而是與以往的數學知識相互聯系,并以往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對于學生而言,在數學知識學習中經常會感到具有較大的跳躍性,對于新知識的接受性和理解性較低。對此高中數學課堂導入環節的設置,能夠幫助學生做好課堂銜接,提升預習效果。
2.提升學生對新知識體系的思考能力
在高中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具有質疑精神以及提問精神,能夠及時對課堂所學內容進行思考和研究,進而提出自身的疑問,并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提升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在高中數學教學課堂中,提問的學生占比較小。對此,課堂的導入環節的引入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對新知識以及原有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幫助學生建立深入思考的知識基礎。
3.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的能力
高中數學學習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自我學習的能力。課堂導入的環節可以由教師引導,同時也應該給予學生自主引導和導入的機會,幫助學生在高中數學導入環節逐漸建立適合自身條件和環境的導學模式和學習方法,提升數學自學的效率和效果。課堂導入環節的設置是為了讓學生回憶原有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找到與新學知識的聯系點,明確正式學習的課堂學習目標,明確正式學習階段要解決的問題。
二、高中數學課堂導入的方法
高中數學課堂導入的方式沒有固定的形式以及內容,高中數學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數學教學的規劃安排制定合適的課堂導入形式以及內容。
1.利用情境問題創設的模式進行課堂導入
課堂導入的關鍵性作用在于對學生進行新知識學習的啟蒙和引導,因此學生在課堂導入環節需要拓展學習思路,大膽提出質疑和思考,并在正式的知識學習中解決上述的疑問和思考。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利用情境問題創設的模式可以大大提升學生對于新知識體系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并能夠在創設的相關情境中增加高中數學思考和學習的趣味性和生活性,降低了數學學習的難度和復雜性。利用情境問題創設的模式主要有兩個執行要點。第一,教師需要創設有關的教學情境,將數學學習與其他學科學習、與生活實踐有機聯系和融合起來,更好的引導、啟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聯想和想象。第二,教師需要在導入過程中通過問題創設和提問的形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答疑和提問,并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對于新知識學習的了解。例如,在等差數列的課堂帶入環節,教師可以將其與生活中的場景聯系起來,利用銀行存款存折上的數字變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列的特點,并從中發現等差數列的變化規律以及過程,從而對等差數列的公式進行總結。同時也可以通過故事等形式為學生帶入與數學學習相關的情境。在學習人教A版選修1-2數學《2.2.2反證法》一節時,教師先講述有關道旁苦李的故事,這樣能夠將反證法的概念以及作用涵蓋在故事中;在學習人教A版必修2數學《1.2.1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一節時,引入《題西林壁》的詩詞意境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有關三視圖的概念。
2.利用復習導入方式進行課堂導入
高中數學前后知識的銜接性較高,因此在學習新的知識內容之前,教師對以往學習認知的回憶、引導將會減輕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難度和壓力。教師可以選擇利用導學案填寫或者提問的形式來提升學生對原有數學學習基礎的回憶,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可以從復習、提問學過的知識開始向學生提供新、舊知識聯系的要點。高中數學正式課堂開始之前導學案復習、提問復習等方式的運用可以充分提升學生的記憶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時也能夠提升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在復習導入法中,教師將相關的知識基礎通過提問或者填空的形式表現出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回顧和遷移。例如,學生在高中學習《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時,為了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教師可以通過聯系初中數學中有關一元二次方程的相關學習內容。
3.利用直觀型的方式進行課堂導入
高中數學學習中直觀課堂導入的方式是指課堂中利用圖片、聲音、實物等進行直觀導入,可以讓學生產生形象化的聯系和想象,增強教學直觀性,從而降低數學學習的分辨難度。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直觀型的導入方式主要表現為圖畫、圖形的直觀表達,能夠變抽象為具體,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直接感知事物和理解問題的能力。例如在高中數學學習圖形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利用教學工具幫助學生直觀化、現實化的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例如,在學習人教A版必修2數學《1.1.1柱、錐、臺、球的結構特征》這一小節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棱柱、棱錐、圓柱、圓錐等有關的教學工具或者是形狀一樣的生活實物。同時為了進一步讓學生了解有關的概念和特征,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前制作所要學到的棱柱、棱錐、圓柱、圓錐等教學模具。通過實物模型,學生能夠從直觀上觀察到大量的空間圖形,并能夠更加全面的認識臺體、球體以及簡單組合體的結構特征,并能夠運用這些特征描述現實生活中簡單物體的結構,增加本節內容學習的效率和效果。除了使用模型這種直觀的實物展示形式,教師同樣也可以借助教學環境中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直觀的教學視頻。例如,在學習有關橢圓定義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課間中展示太陽系天體運動的動畫,從而直觀的讓學生了解到橢圓的形狀、特點等相關內容。
三、結束語
高中數學課堂導入環節能夠實現知識的過渡作用,幫助學生減輕知識理解的難度,提升課堂學習的效率和成果。對此教師應該在課堂導入規劃和執行中利用情境創設問題、導學案、數形結合等多種教學形式和方式提升導入環節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金明,吳洪生.高中數學課堂導入有效策略探究[J].數學之友,2018(06)
[2]朱廣智.高中數學教學中課堂導入策略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01)
[3]戴偉平.淺談高中數學課堂導入環節的藝術性方法[J].數學教學通訊,2015(03)
本文2018年慶陽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農村高中數學有效課堂導入方法及案例研究》(立項編號:QYLX(2018)175)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