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素
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為小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其關注學生的價值引領,以學生的生活為出發點,重視在活動中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應當加強有效性教學探究,提高教學的效率,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我認為具體可以從四個方面展開:聯系生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受;改變視角,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策略;小組合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樣化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關鍵詞:創設情境;改變視角;教學策略;多樣化評價;教學有效性;知行統一
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的是為了向學生滲透道德與法治知識,讓這些知識陪伴學生的健康成長,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那么,如何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有效性教學探究,提高教學的效率,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具有現實意義,我認為具體可以從四個方面展開。
一、聯系生活,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體驗中感受
《道德與法治》教材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這就要求教師要關注兒童的實際生活,設計有效的活動,引發學生在體驗中感受。而情境是體驗的一扇窗口,是體驗過程的門戶。創設符合教材主題,充滿生活化的真實或模擬的情境,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習熱情,激發求知欲。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能夠使學生獲得更多的體驗。如在學習一年級《別傷著自己》的第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明明的爸爸媽媽去上班了,明明就邀請麗麗和靜靜到家中一起玩,他們玩了一會兒,明明就拿起剪刀想要做手工,這時候問問明明這樣做對嗎?因為圖中明明用的剪刀是安全剪刀,這樣不容易傷害自己和別人,學生有這樣的生活體驗,所以很容易理解這樣的行為是對的。過了一會兒,靜靜的手臟了,他把手洗干凈,手還是濕的,就用濕手插電視上的插頭,這樣做可以嗎?學生充分說,這樣做是不對的,容易被電到等等。因為這是學生的真實生活,他們觀察了、感受了,相互分享在家庭生活中,什么樣的行為是危險的,說得頭頭是道,最后并且畫在了書上,教師創設一個這樣的情境后,除了適時點評,儼然成了一個幸福的“旁觀者”。
二、改變視角,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策略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有一種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學生的學習感受。教師不能只專注自己的教學思路,更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健康發展,改變教學視角,盡可能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策略,讓課堂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學習規律。例如在開展二年級上冊《愛護我們的家園》這節課的教學時,我收集了一些關于風景圖片、學生保護環境的圖片,將這些圖片展示在大家的眼前,然后引導小學生對這些圖片進行觀察,從他們的思維角度去看這些圖片。我提出問題:這么美麗的風景,如果到處都能看見白色塑料袋,果皮等,你覺得怎么樣?看看圖片中的小朋友做得對嗎?從小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能夠通過這些圖畫來看出優美的環境是需要別人來保護的。教育學生在生活中要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保護環境,知道具體的保護環境的行為,并愿意在生活中嘗試保護環境,養成習慣。先讓學生利用自身的思維去進行思考,然后在開展教學,符合小學生的發展規律以及學習特點。
三、小組合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探索性學習,認為“課程所涉及的活動與主題,大多是需要兒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的。”組織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擺正自己課堂引路人的角色,引導學生加強與同伴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在頭腦風暴當中尋找問題答案,升華學習過程。小組合作是當前普遍受到認可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一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第4課《上學路上》教學時,為了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我讓學生分為小組,討論如下問題:
(1)過馬路的時候沒有車,遇到紅燈很多人等不及綠燈就過馬路了,這樣做對不對?為什么?
(2)小明是一個很喜歡打籃球的孩子,上學的路上他一邊走路一邊拍籃球,這樣做對不對?為什么?每個組給十分鐘時間,要求他們不僅討論出結論,并且一一陳述理由。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提高了團隊合作意識,同時加深了對交通安全的認識,效果非常好。
四、多樣化評價,促進學生發展。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行之有效的教學評價不僅有助于教師獲得教學反饋,同時有助于學生進行學習反思,及時發現自身學習的優點和不足之處。為了更好地達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教師應當采用多樣化評價,促進學生發展。《上學路上》一課教學結束之后,我根據學生本堂課參與度、小組合作效率、提堂提問情況進行綜合評價。這種多樣化評價主體的方式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參與教學評價的積極性,他們相當有成就感。評分完成之后,我挑選出得分最高的前三名同學,對他們進行了公開表揚,每人得到獎勵,還鼓勵其余學生向這三位同學看齊。學生羨慕極了,表示自己下次也要更努力學習,以獲得大家的認可。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當關注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體現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培養全體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價值取向。為了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選擇貼近小學生實際生活經驗、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能夠吸引小學生的興趣的教學策略來進行教學。同時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教學理念,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學模式,以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孟凡芬.新課程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之我見[J].新課程(上),2017(06):66.
[2]蘇東明.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J].教師,2017(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