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鶴松 張俊
【摘 要】本文論述新時代廣西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三重意蘊,認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對廣西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深刻意蘊,它是新時代廣西職業教育助推扶貧富民的重要途徑、對接經濟社會的客觀需要、強化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廣西職業教育? 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 意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5C-0088-03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之路,也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就突出強調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職業教育作為與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最密切的教育類型,在推動廣西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時代對職業教育的新定位新要求,是解決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不相適應的有效舉措,對廣西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具有深遠的現實意蘊。
一、扶貧使命:助推扶貧富民的重要途徑
(一)產教融合實現廣西職教扶貧與產業扶貧雙向互動。職業教育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教育,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是面向人人、成就出彩人生的民生教育。近年來,廣西職業教育蓬勃發展,在廣西扶貧攻堅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廣西職業教育擔負著扶智和扶貧的雙重任務,但廣西職業教育優質資源供給與廣西總體脫貧需求不匹配。職教扶貧與產業扶貧是切實解決廣西貧困問題的重要抓手,職教扶貧與產業扶貧功能不同、定位不同、角色不同,但都大有可為,且兩者緊密關聯,如何斬窮根、通過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更新貧困人口的思想觀念,提升貧困人口的競爭能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這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強化職教扶貧;如何在貧困地區培育特色產業和新型產業、發展富民產業和支柱產業,這需要構建人力資源、品牌產品、龍頭企業、開放市場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施產業扶貧。
產教融合是實現廣西職教扶貧與產業扶貧雙向互動的“融合劑”。2020年廣西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職業教育肩負新使命,應深化產教融化,助推職教扶貧和產業扶貧。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中的資源融通、供需協調、利益融合、目標一致,從而達到兩者深度融合。實現產教融合必須解決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的內在矛盾,這里主要是指育人和贏利的矛盾,一方面職業教育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文化育人、技能育人,另一方面產業發展要通過開發產品、技術合作以及聯合培養獲取更多的利潤。就職業教育扶貧富民而言,扶貧是化解兩者矛盾的關鍵點,也是職業教育和產業發展的共同愿景。職教扶貧就是根據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現實狀況,開展差異化知識傳授、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著力提高貧困人口素質;產業扶貧就是要把零散的、弱小的產業整合成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富有競爭力的產業鏈,通過產教融合把貧困地區的“產業鏈”變成“增值鏈”。職教扶貧與產業扶貧在價值取向上是一致的,產教融合可以解決廣西職業教育在扶貧中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廣西貧困地區要發展富民產業,需要大量的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廣西職業教育要緊密對接廣西重點產業、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要在特色農業、生態旅游、農村電商等方面拓展空間。產教融合能有力推動廣西職業教育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主動實施“三個對接”,實現職教扶貧與產業扶貧雙向互動。
(二)校企合作實現廣西職教扶貧與企業扶貧精準發力。廣西是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戰場,扶貧攻堅任務重,集中表現為連片特困地區和大石山區的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目前全區還有326萬貧困人口尚未脫貧、3909個貧困村和46個貧困縣尚未脫貧摘帽,約100萬名建檔立卡家庭貧困學生需要資助和幫扶”。脫貧攻堅,教育先行。近年來,廣西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工作,出臺了《脫貧攻堅教育幫扶實施方案》,落實“八大幫扶計劃”,尤其是以建設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為重大契機,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解決貧困地區教育強民、技能富民、就業安民問題的重要舉措,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功能。
校企合作是實現廣西職教扶貧與企業扶貧精準發力的重要紐帶。職業教育在廣西精準扶貧中具有自身優勢,可以結合廣西貧困地區實際,開展校企合作,合理進行專業設置。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和企業基于共同利益、共同發展而合作的教育,是破解廣西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瓶頸問題的關鍵點。職業教育扶貧富民,企業在校企合作中是助推精準扶貧的重要主體。校企合作能結合貧困學生實際和市場需求,采取訂單培養方式,實現專業設置和行業崗位對接、課程體系和職業標準對接、實訓基地和生產車間對接,切實推進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從職業院校角度而言,針對貧困生,開設訂單制班級或專業,實現畢業和就業無縫對接,提高培養質量和畢業生就業率;從企業角度而言,可以招聘到能吃苦、技術好、用得上的合適員工,既能實現職業院校和企業的雙贏,又能助力精準扶貧。同時,廣西通過推進職教集團建設,深化校企合作,全區現有職教集團28個,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等成員單位達1500多家,職業院校覆蓋率到達80%,成為推動校企合作、精準扶貧的有力載體。比如廣西茶業職業教育集團,主動對接區域茶產業,聚焦茶葉專業特色,對于廣西產茶縣貧困村脫貧攻堅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服務使命:對接經濟社會的客觀需要
(一)廣西鄉村振興需要廣西農村職業教育提供人才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是破解新時代中國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戰略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部署。鄉村振興希望是人才振興,關鍵是鄉村教育。廣西農村職業教育是廣西鄉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農村各類創新型人才、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功能,是廣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2016年廣西常住人口4838萬人,其中居住在鄉村的2512萬人,占比是51.92%,農村人口數量同比下降,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遷移,“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出問題。我們必須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鄉村,“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因此,必須發展現代農村職業教育,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構建現代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培養適應廣西農業產業化和科技進步的新型職業農民,提升廣西農村職業教育服務廣西鄉村振興戰略的能力。
廣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需要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根據產業結構、市場需求和企業發展等需要共同建立的一種辦學模式。校企合作是發展廣西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近年來,廣西職業院校全日制畢業生數量不斷攀升,每年畢業生就業競爭十分激烈。如何滿足新時代廣西產業、企業對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的有效需求,如何提升廣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廣西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提供重要支撐,校企合作就是實現人才培養最佳效果的基本方式。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可以實施訂單培養、參與課程設置、安排教學計劃和內容、參與教育管理、共建實訓基地,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他們體驗企業文化和職業標準;學校可以科學定位辦學目標、深化教學改革、創新培養模式,圍繞企業需求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和制定培養計劃,能夠更加清晰地根據崗位需求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手段、師資配備、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廣西教育廳召開2017年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推進會[EB/OL].(2017-03-20)[2018-12-22].http://difang.gmw.cn/2017-03/20/content_24014242.htm
[2]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7-12-30
[3]譚智心.“人才強農”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EB/OL].(2018-03-16)[2018-12-22].http://www.rmzxb.com.cn/c/2018-03-16/1996302.shtml
[4]張鶴.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校科技,2018(8)
[5]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EB/OL].(2017-12-19)[2018-12-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廣西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與實踐”(GXGZJG2015A040)
【作者簡介】張 俊(1978— ),男,安徽霍邱人,碩士,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高職教育;陳鶴松(1985— ),女,吉林白城人,碩士,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職教育。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