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磊
摘 要:“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與產業跨界融合的一種辦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在參與生產實踐過程中積累直接經驗,加深對課堂教學中的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體會。高職思政教育是學生技能學習以及文化知識學習的基礎,是促進學生建立正確人生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本文從產教融合的高職建設背景出發,結合高職思政理論課建設現狀,分析其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途徑,為提升高職思政教學效率提供幫助。
關鍵詞:產教融合 高職實踐教學 思政理論課 校企合作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高職教育在新時代推進內涵建設和創新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始終處于邊緣化的位置,在教學內容方面更是偏向于理論,過于抽象。這也進一步加大了高職思政教育的難度。推進高職思政理論課的產教融合,是當前提升高職思政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必由之路。
一、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高職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重要,但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教學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的技能以及實際操作能力,所以理論課的學習也應該加強其實踐性。一切理論知識都是來自于實踐,因此更需要在實踐中體會理論知識的內涵,在應用中體會理論知識的價值和精神。高職思政理論課在高職教學體系中被當做公共基礎課進行講授,相對于技能課程以及專業課程,其受重視程度不足,在日常學習中更是被視為“隨便背背就能考過”的課程。這就導致高職思政理論課在高職教育中難以發揮其精神引領作用。
2.重要性
推進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在產教融合下的發展,對于高職院校以及高職學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建設,不僅有利于提升教學實效性,還能夠提高高職學生整體素質,能夠幫助高職院校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和口碑,為其招生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處事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也能夠有效抵御誘惑,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幫助學生在未來職業發展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傳統高職思政理論課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
1.教學內容過于抽象,缺乏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高職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通常包括三個部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及《形勢與政策》。這三個部分的教學內容都相對比較抽象,缺乏與當代生活實際的有效聯系,也就會給高職學生一種強烈的距離感,導致他們難以理解各個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因為缺乏相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教學內容的學習也過度依賴背誦;教學內容過于偏向理論性,缺乏有效的實踐支撐,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學生因為難以理解教學內容,其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大大降低了高職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效率。
2.教學方式過于死板,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傳統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方式過于死板,當前依然是采用多媒體展示PPT的方式進行教學,但是PPT的內容都是課本內容的復制,PPT的模板也比較死板且缺乏吸引力。這樣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同時,當前很多移動電子產品的出現和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也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手機的使用,導致很多高職學生產生“手機依賴癥”,在思政理論課上只顧低頭玩手機,不愿意回應教師的提問等。高職思政理論課教學方式過于死板以及手機的廣泛使用,導致高職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效率極低,難以對高職學生的思政教育產生有效影響和積極引導作用。
3.教學手段單一,知識難以被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傳統高職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方式單一,只是單純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模式,沒有產生良好的師生反饋模式或者是師生互動模式。這嚴重影響了高職思政理論課的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高職思政理論課在教學中缺乏與實際生活的結合以及其他有效教學活動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高職思政理論課的知識難以被應用于實際生活當中,難以起到指導學生生活的積極作用。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構建途徑
有人曾說過:“一個人或許可以一輩子不從事專門的政治工作,但是,一個人永遠不能沒有政治頭腦。”思政教育是每個人都需要接受的教育,尤其是對高職學生職業發展更是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產教融合背景下推進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是提升我國高職教育水平和發展質量的必由之路,具體實施途徑有以下幾個。
1.在實踐中學習并運用思政知識,加強與現實生活內容的聯系
傳統教育模式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已經無法適應和持續下去,因此,要求高職院校教學要加強專業產業建設,推進產業與教學的結合,形成相互支持和相互促進的教學模式。建設專門的高職思政理論課產業顯然不現實,因為高職思政理論課是一項思想指導性課程,是滲透在專業學習的方方面面,是指導人們行為的正確性和規范性的重要學科。所以,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將思政知識運用到專業實踐當中,并且實踐來源必須是真實的工作環境,以此促進理論知識在專業實踐中的滲透和影響,加強與學生現實生活內容的聯系。高職思政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模式構建需要根據不同專業的實踐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實踐,避免采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提升思政理論知識教學實效性。
2.借助互聯網手段等提升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產教融合的高職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的最終目的是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所以吸引學生注意力也是這一教學模式構建的重要途徑之一。當前的高職思政理論課教學環境比之前多了更多的干擾,尤其是互聯網以及移動電子產品的干擾,極大地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學的實效性,讓教師做了無用功,大大影響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所以提升教學的吸引力和靈活性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3.推進校企合作,啟動“雙師”機制,提升思政知識實踐利用效率
產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使職業教育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的對接和融合,推進校企合作,不僅僅是針對于專業教學,同樣適用于高職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安排思政教師到企業頂崗鍛煉,啟動“雙師”機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思政問題,還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解決方法,學會如何利用思政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行為選擇等。“雙師”機制建設以及校企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企業導師機制在幫助學生提升專業操作技能的同時,還能夠使其掌握解決職場問題的方式,掌握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以及團隊合作方法,對于提升政治理論知識實踐利用效率也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四、小結
高職思政理論課的教學,長期以來都是作為純理論課的教學模式進行的,但是受高職學生知識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現實思政理論課教學環境以及產教融合發展要求的影響,構建實踐教學模式迫在眉睫。思政理論課的教學目的也在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升其運用思政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最終歸宿還是在實踐層面。所以,針對高職思政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教學內容過于抽象等問題,高職院校要依托當前互聯網發展的良好態勢,加強產教融合建設,不斷進行思政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創新,推進其與專業課程實踐的融合,發揮其在實踐中的精神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強理嫻.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究[J].智庫時代,2019(26).
[2]李貞.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問題及路徑的探析[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
[3]何靜.體驗式教學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實踐與探索——以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下旬),2019(2).
(作者單位:云南經貿外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