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福周 王偉
摘 要:新高考更加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及綜合能力的考查。在此背景下,如何實施教學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開展高中數學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研究顯得意義深刻。文章闡述了高中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數學文化”的實踐與思考。開發與實施該課程時,應著力凸顯“四性”:趣味性、人文性、應用性、思想性,呈現凸顯“四性”的教學案例,并將其作為開發與實施高中數學文化類課程的參考。
關鍵詞:數學文化;校本課程;課程開發;教學實踐;數學任務
一、 校本課程“數學文化”研究緣起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倡導把數學文化融入課程內容,不斷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當前的教學實踐普遍存在著數學文化缺失的現象,因此開發與實施高品質的“數學文化”校本課程具有重要的教學實踐價值。鑒于這樣的認識和考量,近年來,筆者依據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學情,在高中階段進行了開發與實施校本課程“數學文化”的實踐性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將相關實踐與思考整理成文,敬請同行指正。
二、 著力凸顯“四性”,構建精品課程
(一)趣味性:引人入勝,品味數學之趣
在很多學生眼里,數學抽象乏味,并無趣味可言。因此作為校本課程的數學文化課,首要任務就是引領學生品味數學之趣,以數學之趣引人入勝,激發求知之欲。
以“漫話解析幾何”為例,筆者將守株待兔、笛卡爾之夢、蜘蛛網軼聞、愛心曲線和數學情書等5個饒有趣味的文化素材串聯成章,學生無不覺得數學有趣,陶醉其中。
以“常數傳奇”為例,在講圓周率π時,筆者以一則故事引出一段諧音妙語收尾:“山巔一寺一壺酒(3.14159),爾樂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殺爾(932),殺不死(384),遛爾遛死(6264),扇扇刮(338),扇耳吃酒(3279)。”稍等片刻,筆者詢問學生是否能夠記住圓周率,話音剛落,就有學生站起來迅速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后30位,引發全體學生的喝彩。
(二)人文性:超越時空,經歷數學之旅
追求文理交融、貫通數學古今是數學文化課的內在追求。數學史是數學文化課的重要載體,通過引領學生超越時空疆界,經歷數學之旅,體悟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并以數學家的勵志故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以“常數傳奇”為例,在研究自然常數e時,教師引領學生一起走近數學大師歐拉,學習了解“數學英雄”歐拉不平凡的生平和貢獻,之后教師以歐拉身殘志堅、百折不饒的精神激勵學生發揚學校所倡導的求進精神,珍惜大好青春,不斷奮發求進。
(三)應用性:探因析理,認識數學之用
“學習數學到底有什么用”,這是困擾學生的大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很難對數學感興趣,只能是為應付考試而被動地接受數學教育。事實上,數學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數學和數學文化”為例,在談到為什么要學習數學文化時,通過“企業招工中的數學問題”“巧用方程思想解決3根導線的問題”“作為數學教授的大學校長”等案例展現“唯有良好的數學素養才能使人終身受益”,引發了學生的共鳴和沉思。
以“數據與人生設計”為例,教學流程如下:先從生活在大數據時代說起,繼而感受身邊的數據“謊言”,包括“騙人”的平均數、“蒙人”的絕對數、“虛幻”的相對數;再以語言學字頻研究和二戰史實為例講述統計學的應用;最后以案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和選舉悖論結尾,課堂氣氛達到高潮。縱觀整個教學流程,以數學應用為主線,幫助學生充分感受統計學的廣泛應用。
(四)思想性:追根求源,領悟數學之魂
數學文化課不能脫離數學談文化,仍要凸顯課堂的“數學味”,著力提升數學素養。通過精心設計本真問題驅動學生火熱的思考,追根求源,領悟數學知識背后內隱的數學精神、思想和方法。
以“走進無窮的世界”為例,筆者的設計融入蘇教版高中數學教材必修1的閱讀材料,從教師點名時對應思想的應用談起,再到古人樸素的對應思想,繼而自然地將對應思想引入到無限的世界。
以“不可思議的無理數”為例,筆者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1)從勾股定理說起;2)萬物皆數學說;3)無理數的發現;4)第一次數學危機(西方數、形分離,中國卻有截然不同的處理);5)數系的擴張和危機的解決,感受有理數和無理數的區別;6)強大的反證法。在“無理數的發現”環節,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運用反證法證明無理數,在“強大的反證法”環節,再次回歸、研究反證法,感受、理解、運用反證法,體現了濃厚的“數學味”。
三、 校本課程“數學文化”案例——“走進無限的世界”
教學目標感悟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經歷對若干悖論和問題的思考,了解從有限到無限的質變,深化對集合和對應思想的理解;發展數學抽象、創新思維等數學素養;培育數學探究、數學閱讀的興趣。具體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無限:從感知到證明
著名數學家外爾曾說:“數學是關于無限的科學。”可是人的感知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日常接觸的數字也是有限的,如何能感覺到無限的存在?但確實也有人感到了無限:中國古代《莊子》: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古希臘德謨克利特:一條短短的線段由無數多個點(原子)構成。
問題1:證明有無限多個正整數。
探究1:嘗試證明有無限多個素數。
設計意圖以數學名言和日常生活的思考引入課題,凸顯人文性,激發學習興趣,初步感知無限的世界。再通過無限問題的反證法證明,初步理解反證法,感悟數學證明的應用性。
(二)嬗變:從有限到無限
阿基米德與烏龜賽跑的故事: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傳說中跑得很快的神,芝諾卻稱他可以證明:如果讓烏龜先爬出一段距離,那么阿基米德永遠追不上烏龜。
伽利略的困惑平方數集{1,4,9,…,n2,…}是正整數集的真子集,但伽利略知道平方數集中元素個數并不比正整數少。你能給出解釋嗎?
問題2:兩集合一一對應,推出兩集合的元素個數相等;“部分小于全體”,推出兩集合的元素個數不相等,形成悖論。該怎么解釋這個悖論?
教師引導教室里有50個座位,教師走進教室,看到坐滿了人,無需點名便知聽課人數為50。因為每個人坐一個座位,每個座位都坐一個人,兩者一一對應,從而聽課人數與座位數相等。遠古時代,人類還不會記數。比如養了7只羊,但是羊少了卻能及時發現,你知道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嗎?可以用石頭與羊對應,一個石頭對應一只羊,如果不能一一對應,則說明羊少了。
反思小結在有限集中,部分總是小于全體(《幾何原本》中的公理);在無限集中,部分可以等于全體(無限的本質)。
設計意圖以兩個饒有趣味性和人文性的悖論引發認知沖突,激起求知欲,引發學生的思考討論,再從最樸素的簡單事實出發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勢,用對應思想看問題,初步小結出有限與無限的本質區別,凸顯數學文化的思想性。
(三)革命:從初等數學到高等數學
建立聯系從有限到無限,從初等數學到高等數學,存在諸多重大區別,那么兩者是否有聯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如(1)數學歸納法;(2)極限:通過有限的方法,描述無限的過程;(3)無窮級數:通過有限的步驟,求出無限次運算的結果。
希爾伯特旅館一個擁有“無限個房間”的旅館,并已客滿。對于下列3種情形,旅館主人能否安排客人都住進旅館(“無限個房間”“客滿”分別是什么意思)?
1. 若客滿后又來了1個客人;
2. 若客滿后又來了1個旅游團,且該旅游團有無窮多個客人;
3. 若客滿后又來了1萬個旅游團,且每個旅游團都有無窮多個客人。
設計意圖從有限和無限的區別再回歸到兩者的聯系,幫助學生認識數學知識的關聯性,凸顯數學文化的趣味性和思想性。最后以希爾伯特旅館問題作為趣味思考題結尾,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抽象、學會思考。
四、 校本課程開發的問題
(一)日常的高中數學教學離不開書本教材,所以在發展校本課程時優先考慮到的就是編寫教材。正是因為這一點,很多學校直接把高中數學校本課程建設定義為編寫教材,但其實高中數學校本課程不只是編寫教材。只是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環境而產生的更符合實際的教學方法,校本課程是數學學科課程的延伸。學生能夠從中學到對生活有幫助、對未來有規劃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
(二)有些教師并沒有完全了解校本課程建設的目的。他們認為只要編寫一套全新的課程,概念的教材就可以完成任務。但事實并非如此,校本課程建設是教師通過對本校學生的分析,從而針對本校學生編制的一套教學方法,它是所有教師一起努力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發展,還可以讓教師在此過程中得到鍛煉,更讓學生得到幫助。在校本課程建設中,需要教師的不斷努力,認真負責,才能編寫出良好的校本課程。
五、 提升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價值
(一)喚醒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更加促進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邏輯,在解決數學問題上,產生濃厚的興趣,由簡入深,扎實基礎。
(二)學生的參與程度
平時遇到問題難題時,學生在教師的號召下,深悟題目,尋找方法讓學生在解題后能夠找到優越感、成就感,體會數學問題的震撼,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答案,學生只是一味聽教師講課,可能思維上沒有自己發揮的空間,我們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課堂不僅是教師的主場,更需要學生的配合,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教師的創新教學
在日常教學中尋找學生有價值的共性,點燃學生思考的火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后進行個人展示,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講,而是引導,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解決相應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促進提高學習素養。培養思維感情,不止把教學停留在知識層面,更要上升到創新,讓學生學以致用,養成習慣,對培養核心素養形成基礎的思維。
六、 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設校本課程,學生能夠得到全面有效的發展,能夠獨立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以及日常所遇到的難題,同時核心素養在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有著重要作用。所以,高中數學教師應當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建設。并配合建設校本工作,更好地促進校本課程建設工作的發展。高中數學教師之間應相互溝通,相互了解,創新教研方案,提高教學質量,創建更高效率的學習氛圍。同時,較好的校本課程也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燕,朱哲.讓理性的數學課堂開出感性之花:淺談數學文化在函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研(數學),2017(9):7-9.
[2]單墫.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1)[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15.
作者簡介:
吳福周,王偉,江西省景德鎮市,江西省樂平中學。
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數學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研究,課題編號:18PTZD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