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湘源
摘要:隨著國家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對學生誦讀能力要求的重視,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古詩詞誦讀教學的重要意義,越來越重視古詩文學習。古詩文教學對于傳承傳統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卻不容樂觀。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存在著比較嚴重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在學生社團活動中抓住“趣”字豐富古詩文學習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讀經典詩文的興趣。
關鍵詞:社團活動;經典詩文;趣讀
一、問題的提出
(一)小學語文古詩文誦讀教學日顯重要
在2018年,我國教育部和語委發布了《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從方案內容中我們不難發現“誦讀”大大受到關注。這一方案也走進了我們的中小學校園。
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和總體目標中也提到,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吸收我國的民族文化智慧。要求一至六年級的學生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 部編版新教材大幅增加了課內經典詩文的篇目,小學語文12冊教材中收錄古詩文共計132篇,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占所有課文選篇數量的30%。而經典詩文誦讀教學可以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二)當前小學語文古詩詞誦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古詩文誦讀教學存在以下現象:一是學生對教師講解古詩詞誦讀興趣不濃,被動接受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只求機械背誦,以至于這個學期學完的篇目,下學期就拋諸腦后;二是古詩詞誦讀教學目標籠統,操作性不強,教學內容缺乏格律知識的滲透,誦讀指導沒有得到重視等。特別令人遺憾的是,學生在教材、課堂之外鮮少甚至沒有機會接觸經典篇目,學習渠道單一,課外能動學習熱情不高。
(三)社團活動盛行,但與經典詩文教學研究結合不夠
社團活動(有些學校稱第二課堂)在學校長期存在,是學生發展興趣,提升綜合素養的主陣地,但筆者通過數據庫了解到,目前國內小學階段開展的社團活動主要是建立在課程基礎之上的活動,與經典詩文教學研究的結合不夠緊密。
針對這些現象,我們在學生社團活動中抓“趣”字豐富了古詩文學習的方式方法,提高學生讀經典詩文的興趣。
二、通過社團活動豐富經典詩文“趣讀”形式的實踐
學生社團是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它可以通過精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發揮特長的平臺,提升個人綜合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趣讀”這一概念是課題組在對當前經典詩文閱讀研究成果進行研讀,發現不足之后提出的。經過檢索,在各種辭典和文獻資料中并沒有對“趣讀”這一概念的界定。本文中的“趣”取“興趣”、“有趣味的”兩個意思;“讀”即“閱讀”,包含了“看書”和“讀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誦讀”。“趣讀”在本文中是指通過有趣的閱讀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發現中華經典詩文蘊含的意境之趣、音韻之趣、語言之趣,用有趣的形式展現閱讀經典詩文的趣味。
我們課題組利用學校的第二課堂平臺創建了“雅言詩社”,招收對經典詩文誦讀感興趣的學生入社,把“社團活動”與“詩文趣讀”的概念融合起來,根據不同古詩文的特點采取吟誦、唱讀、編劇、配畫、賞析、改寫、新寫等多種手段來趣讀古詩文,開展社團活動。
(一)營造氛圍,美讀詩文
詩歌是美的文學,美的化身,是最具有美感的文學表達方式之一。詩歌的美主要表現在“情之美”、“意之美”、“韻之美”這三個方面。在社團活動過程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詩中意境是極其必要的,教師要善于塑造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情境。教師要抓住關鍵,運用音頻、聲像等媒介再現詩境,采取讀法多樣的誦讀方式(巧妙引讀、配樂朗讀、角色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學生更好地想象品讀,漸入意境,從而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經典詩文的“三美”。
(二)借助網絡,仿讀詩文
平時在常規的古詩文教學中,由于受到教學目標、時間和場地的限制,我們的古詩文學習往往程式化,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在社團活動中,我們可以根據每次活動的主題查找網絡資源,比如“經典詠流傳”“朗讀者”等欄目,一些網站的古詩文資源庫、古詩文誦讀節目等,教給學生一些誦讀技巧,如發音、共鳴、呼吸訓練、運用誦讀符號等。先聽讀,再跟讀,把對古詩文的感受與誦讀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停連、重音、語氣及古音、節奏讀法,學會融情于誦,最后在模仿的基礎上逐步脫離,自主讀出古詩文的“情之美”、“意之美”、“韻之美”。這樣也彌補了社團指導老師專業上的不足。
(三)開展競賽,爭讀詩文
要使學生對學習古詩文保持一種“長新(新奇)長興(興奮)”的狀態,我們可以在社團活動中設計多元化的詩文競賽游戲,如“《經典詠流傳》誦讀小能手”、“畫讀小達人”、“古詩小擂主”;我們還可以模仿“飛花令”、“挑戰百人團”等節目,讓學生小試身手。這些”十八般武藝”都用上的活動當然能激起學生的好勝心,平時也爭相用各種方式趣讀經典詩文,以求在競賽游戲中勝出,我們的社團活動就做到了經典之文,不絕于口,經典之畫溢滿于眼,經典之魂深藏于學生之心 。
(四)創設情境,演讀詩文
情境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生活情境的拉近,二是問題情境的思考,三是故事情境的興趣,四是文化情景的陶冶。
在社團活動中我們可以給經典詩文的不同內容、意境、情感創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化身為詩文中的主人公把詩文演讀出來,這需要學生在理解、內化、表達等方面都達到較高的水平,所以比前幾種形式的讀都要高明。這種演讀一般花的時間也較長,都要先在老師的指導下理解、吟誦,然后老師或學生自己把詩文改寫成腳本,最后排演成情境劇,說唱誦演都用上。所以,逢上《清明》、《牧童》這類情節性較強、內容簡單的詩歌可以交給學生自己排演,對于比較大型的專題性的經典詩文誦讀比賽,比如廣州每年都要舉行的“中小學生閱讀之旅展演”活動,社團老師就要先確定主題,再根據主題選定多篇詩文寫成演讀腳本,最后組織社團成員排練。
(五)板塊建構,精讀詩文
針對學生在教材、課堂之外鮮少甚至沒有機會接觸經典篇目,學習渠道單一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利用社團活動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進行主題板塊的建構,以“主題板塊”為單位把誦讀的古詩詞編成社團教材讓學生進行趣讀,比如,“友情板塊”的《贈汪倫》、《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樓送辛漸》等;“思鄉板塊”的《靜夜思》《春江花月夜》《泊船瓜洲》等;“山水板塊”的《鳥鳴澗》、《江南春》、《望洞庭》、《漁歌子》等;“愛國憂民”板塊的《春望》、《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戍邊板塊”的《涼州詞》、《出塞》、《塞下曲》、《從軍行》等;“物像板塊”的《鵝》《馬》;“心情版塊”的《楓橋夜泊》、《尋隱者不遇》《宿建德江》、《望湖樓醉書》等;“哲理意蘊板塊”的《長歌行》、《題西林壁》、《登鸛雀樓》等;“四時節氣板塊”的《元日》、《清明》、《寒食》、《秋夕》等……當然還可以是靈動生成的整合,如“梅之韻”、“蘭之雅”、“竹之節”、“菊之淡”等,讓學生在特定環境里誦讀特定的詩詞。
(六)詩意生活,活用詩文
古詩文源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文化精華。經典古詩文的學習絕不能只停在課堂,只停在書本中,社團指導老師可以結合課本中的古詩文,聯系生活,結合學校活動進行擴展,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古詩文的美,在生活中感覺閱讀學習古詩文的樂趣。比如學校上準備組織學生春游,我們可以提前在社團課中進行“春之歌”主題活動課,讓學生先進行“古詩文儲備”,當學生看到美麗的春色時,用學過的古詩文抒發自己的情感,如“春江水暖鴨先知,桃花流水鱖魚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在生活應用中使得學生得到無窮的樂趣,形成了古詩文閱讀的良性循環。
用多種“趣讀”形式讓學生充分享受社團活動的快樂,感受經典詩文的魅力,一方面豐富擴展了經典古詩文的的課內學習,成為語文課堂的有力補充;另一方面也使傳統優秀文化由課堂走向生活,為傳統文化的傳播盡到了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孫囡碩. 小學經典誦讀現狀調查及導引策略研究[D].渤海大學,2019.
【注:本文系白云區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學生社團活動開展中華經典詩文趣讀活動的實踐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0QGH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