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開展課外拓展性閱讀是培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質的有效途徑。闡述拓展性閱讀課對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性,論述拓展閱讀課的設計原則,并以《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一課為例,探索如何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于實際教學中。
關鍵詞:拓展閱讀;核心素養;歷史教學
一、研究緣起
近些年,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中學歷史教學日益強調對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就初中階段來說,2011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明確提出歷史課程要在課程設計思路中“從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出發”。2018年《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立足學科本體認識,倡導史學思想方法,強化立德樹人導向,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及要求,明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為高中歷史教學及評價指明了方向。課程標準是教學工作的宏觀指導,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如何貫徹落實,這是教師需要研究探索的。
中學歷史教材的內容設計依照歷史發展的時序,涵蓋了古今中外的歷史大事。在每個板塊內容的設計上,采用“點—線”結合的呈現方式。“點”是具體、生動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然而,對于歷史研究來說,由于教材的“線”是大線條的,是歷史發展的主線;教材的“點”雖生動,但是不全面,不夠細致入微。教師想要讓學生獲取對歷史更為全面的、更為深刻的認識,就必須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才行,而教材上的那些“點”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開展拓展性閱讀。
二、課程設計原則
2005 年歐盟發表的《終身學習核心素養:歐洲參考架構》提出:“核心素養是指人在知識社會中社會融入、自我實現以及就業需要的素養,包含有知識、技能和態度。”如何實踐核心素養教學,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原則。
首先,應明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中的“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習的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承上啟下的中心環節。因為學生無論是學習一次歷史事件,還是一個歷史人物,都需要通過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對研究對象給定一個“結論”或“認識”,這一“結論”或“認識”其實就是學習者對歷史的解釋。學習者在獲得了“解釋歷史”后,就自然而然生發出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就是“家國情懷”。而學習者要想獲得對歷史的解釋,又必須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建立歷史的時空觀念,采用史料實證的方法去研究歷史。可見,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是一個完整閉環。因此,課程設計需完整體現以上過程。
其次,拓展性閱讀課既要在中學知識框架內,又要滿足學生課外知識的學習要求。在緊密聯系教材知識的同時,適度提升難度。一方面,在閱讀材料方面的選擇應更寬泛,既要有一手史料又要有后世學者的研究著作;另一方面,歷史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應該把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現實、樹立解決社會問題的意識。
最后,拓展性閱讀應兼顧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兩個方面,不得偏廢。具體來說,就是在閱讀材料選擇上、閱讀提綱的設計上、課前預習的指導上、課堂教學的實施上、課后作業的輔導上,都以老師為主導;學生自主體現為自主開展課前預習、合作完成課上小組研討、相互辯論激發思維等。
三、教學準備及實施
在拓展性閱讀教學過程中,有多種開展方式,如分享式閱讀、任務式閱讀、綜合實踐式閱讀等。筆者在設計《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這一課時,采取了任務式和小組討論式閱讀。具體流程有以下環節。
1.設計學案
學案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一是閱讀材料的選編,二是閱讀問題的設定,三是小組配合完成的課時任務,四是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前兩部分是一一搭配的,讓學生依據問題提示去閱讀材料。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放在學案的最后,學生閱讀完前面的資料后,再完成課時任務單及社會問題討論,具體如下:
(1)閱讀材料的選擇上。選擇中學歷史教材提到的儒、墨、道、法四家;以學科素養為指導,選擇儒、墨、道、法各思想家的人物生平的史料、主要思想主張、人物故事三個方面。
(2)問題設置方面。按照學科素養要求,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能力。
問題1:閱讀材料,找出各派諸子的姓名、生活的時代、國屬。
問題2:閱讀材料,找出諸子的思想主張。
問題3:閱讀材料,寫出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后,在文中找到相應的論據。
(3)課時任務方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諸子百家爭鳴思維導圖的構建。培養學生利用表格、思維導圖等工具建立知識體系的能力。
任務一:根據以上閱讀材料,梳理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派的相關知識。
①梳理出的知識應包括每個學派的代表人、國別、其生活的時代,并寫出你的證據。
②每個學派的核心思想。
③各學派可能代表哪個階級?并寫出你的根據。
要求:可以畫表格、可以畫思維導圖、可以畫時間軸等你喜歡的形式。要求清晰呈現出各個學派的特點,盡量全面。
(4)關注社會現實問題。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進行辯論,探究諸子學說的社會價值及其對我們生活的實際指導作用。
2.課前閱讀指導
為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老師將學案提前發給學生進行閱讀。一是指導學生查工具書理解關鍵的字詞含義,比如孔子的祖上“叔梁紇”“孔父嘉”涉及“姓”與“氏”的區別,古人 “名”與“字”的區別等知識。二是指導學生查歷史地圖,在閱讀諸子的生平知識部分時,學生需明確諸子所在的諸侯國的地理位置。如墨子救宋的內容,要理解墨子千里迢迢、不辭辛勞的俠義行為就必須結合地圖才行。三是理解文本的含義,比如“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等詞句需要給學生必要的解釋。
3.課堂實施
課前事先將學生分為5個小組,每組5名學生。
第一個教學環節:小組任務。給學生10分鐘時間,整理自己課前預習,每則材料后所附的閱讀問題的答案,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課時任務的思維導圖的構建。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隨機選兩個小組為代表進行板演。
第二環節:負責板演的學生把本小組的成果畫到黑板上并對本組的思路進行解釋,其他組的學生對板演結果發表意見,最后教師進行點評,并出示答案示范。
第三環節:教師總結,分三步。第一步,提示學生回顧諸子思想提出的時代背景——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變革;第二步,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各家各派思想提出的目的——解決社會問題、穩定社會秩序。這部分的難點在于如何闡明各派思想的內涵,教師必須通過必要的講解讓學生明白“仁愛”“兼愛”“無為”“法治”的內涵。學生只有在理解其思想主張的內涵后,才能進行下一步,才能對各家的學說思想形成自己的判斷。那么如何讓學生理解其內涵呢?筆者認為,在第一步交代好社會背景后(即提出了問題),既然諸子的思想主張是解決方案(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師需要闡釋的是諸子是如何解決的(即諸子各家想達成的理想社會的治理模式),
簡要表示為如下表。
第三步,結合諸子事跡,諸侯爭霸結果,引導學生思考各家思想產生的效果——成敗及評價,最后教師簡要總結。
第四環節:引入社會熱點事件,列出幾種看法(分別代表儒、墨、道、法的觀點),讓學生思考這些觀點的優劣并談談自己觀點。課堂討論后,老師不做結論性評價,把這一問題當作課后作業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寫一篇小論文。課后作業部分的評價與反饋,同樣關注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關注學生的論述中是否遵循歷史研究的基本原理。
四、結語
本課僅以一節選修課的開展為例,通過閱讀諸子百家,培養學生五大歷史學科素養,同時結合社會實際,讓學生明白:評價歷史需要在特定時代背景下進行評價;要論從史出,不能空口無憑;要客觀辯證,明白即使偉大如諸子也有其歷史的局限。探索在中學階段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筆者的一孔之見希望對中學歷史教學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廖峰,高海紅.媒介素養教育與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整合研究[J].浙江青年專修學院學報,2013,31(3).
[2]王弼.老子道德經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注:本文系昌平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青年教師專項課題“關于提升中學生歷史文本閱讀能力的研究”(課題編號C0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強(1984—),男,山西臨汾人,漢族,研究生,中教二級,研究方向: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