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菊
摘 要:創新精神是現代社會具備的最明顯的特征,也是對人才衡量的重要標準。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高中歷史的教學要培養學生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以符合新世紀新的價值取向。針對高中歷史教學,探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相關措施,以期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創新精神;新課改;培養策略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發揮教育的正向功能,結合創新教育,讓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發展的關鍵能力。針對高中歷史學科教學而言,尋找創新教育的突破口,已成為現階段歷史教師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經驗,闡述了在高中歷史課堂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幾點淺見。
一、教師要具備創新精神,為學生做好先鋒
1.更新教學理念
高中歷史教師首先要從教學理念上進行更新,要自身具備創新精神,而不是慣用傳統的知識傳授。要將自身作為主導者和組織者,以學生的思維訓練作為主線,充分尊重學生的創新精神,轉移教學重心,在教學實踐中應用新的教學理念。
2.創新教學方式
自我更新,才能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養成。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的授課過程中,授課方式應該由原有的灌輸式轉換成探索式,扭轉原有的被動學習局面,主動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態度,采用先進的科學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鼓勵質疑精神
當今社會已然變成一個速度更新加快的信息化社會,如何讓學生能夠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中選擇對自己有用的知識,需要一定的判斷能力,運用批判精神更好地為信息選擇提供基礎。基于這一點,教師要培養學生敢于對現有知識打破常規,實現知識的創新,要形成勤思善問的好習慣,獨辟蹊徑。作為教師,對于學生的質疑精神要心態放平,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供基礎。
二、要善于采用多元方法,為學生提供途徑
1.使用“角度創新”的方法
高中歷史中關于歷史現象的看待,如果看待的視角不同,得出的歷史結論也會不同。因此,使用角度創新的方法,讓學生在教學具體開展過程中,使用新型教學方法,完成教學評價與結論。“角度創新”的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活躍自己的思維,將更多的參考角度為新思想的萌發提供基礎,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2.關注“理論創新”的方法
理論創新是對傳統結論的分析與探究,針對歷史現象的分析是根據哪種理論推理而來的,遵循的理論是否具備完善性與嚴謹性,能夠為學生的思維創新提供理論把握基礎,并以此為基礎,推動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教師要把握好度。
3.采取“知識創新”的方法
雖然歷史是對過去歷史事件的描述,但是想要實現知識創新,就需要根據歷史的真實情況不斷地做出研究,發掘具有新型探討價值的史學資料,因此,教師需要進行必然、必要的知識更新。學生創新精神與思維的塑造,要在知識的更新與重新排列中不斷前進,也是深度學習促進知識轉化的過程。
4.對考核機制進行創新性應用
教師要致力于探索多元化指標體系的構建,轉變以往只評試卷進行學生成績評價的模式,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與認知水平的差異,在可控的范圍內選擇,設置的考試題目與內容要具備開放性。與此同時,在每學期的初期,教師可讓學生選擇考試形式,結合智慧與創新,循序漸進地提升教學效果。
三、根據相關原則,讓學生的創新形成關鍵能力
1.基礎性
以歷史教材內容作為基礎實施創新教育,主要是對原有歷史知識的超越,但不是對知識傳承進行完全否認,而是開展創新與實踐,需要立足知識體系,實現標新立異。如果學生對史實掌握得不牢固,認為知識的觀點提出與前人相反,就認為是創新,是與創新精神相違背的。因此,教師要遵循基礎性原則,善于引導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方能更加認真地去探索新知。
2.層次性
高中歷史是一門文科的學科,每個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感悟能力與認知水平都有差異,他們具有獨特的想象力與思維發展水平。因此,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時候,要遵循層次性原則,根據學生的差異性確定教學方法以及培養路徑。
3.實踐性
學習歷史文化知識,能夠在學生理論上形成足夠的認知,但是僅僅存在于理論層面是不夠的,還要結合實踐創新,也就是遵循實踐性原則,通過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與探索,讓學生潛在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出來,讓歷史知識發揮“以史為鑒”的功效,能夠指導學生的生活實踐。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需要教師自身具備足夠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積極鼓勵學生用質疑的精神思考,同時,結合多元方法,根據基礎性、層次性、實踐性原則,逐漸塑造學生的創新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馬俊乘.探討如何滲透高中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J].速讀,2019(15).
[2]潘愛國.高中體育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初策略初探[J].情感讀本,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