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冬梅 弭魯芳
【摘要】在數學學科的學習過程中,作業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如何能更好地設計數學作業,既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又能讓學生樂于接受和喜歡,就成了數學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等情況設計有效的作業,可以在教學中取得很好的效果.
【關鍵詞】有效作業;數學學習;小學教育
數學作業是數學教學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如何發揮作業的功能,既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又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學生還樂于接受,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對這類問題,不少學者和教師進行了探索研究[1-5].對于小學生來說,在設計作業時,要考慮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喜好,筆者在廣泛閱讀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設計以下作業并以實例進行了展示.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好學者
小學生的年齡決定了他們愛玩好動,對任何事情都特別感興趣,所以設計作業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設計一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學生喜歡的、感興趣的題目或者數學游戲,這樣學生就能興趣盎然地積極參與其中,由被動參與者變為主動參與者.比如,可以設計如下作業.
(一)游戲作業
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所以很多作業可以設計成游戲形式.如,學習了“20以內加減法”后,如果單純進行加減計算,學生會感覺枯燥無味,所以可以設計“拿撲克牌”游戲,事先準備一副撲克牌,同桌兩人一組做游戲.游戲規則是:兩人同時拿牌,一人一次拿兩張撲克牌,用這兩張撲克牌上的數字進行加減計算,算得又對又快者得一分;一局結束放回,把撲克牌打亂再繼續.再比如,認識了方位“左、右”之后,可以玩“指鼻子”游戲.這些游戲類作業可以在課內玩,也可以在課后學生和家長一起玩.
(二)說說作業
說,既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理解數學知識.一年級學習了“認識位置”,讓學生說說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別是誰;二年級學習了乘法口訣,讓學生用“9×5”講一個身邊的數學故事.計算題,讓學生說算理、算法;脫式計算,讓學生說運算順序;解決問題的應用題,讓學生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等.
(三)動手作業
小學生不僅喜歡做游戲,也喜歡動手操作.動手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創造技能,而且有利于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學習了“厘米和米的認識”后,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教材的長、寬各是多少,課桌高多少,家中的茶幾多長,客廳有多長等,學生在進行測量時對各種長度單位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并且知道如何測量,如何選用合適的單位.這種作業,學生既需要動腦思考,又需要動手操作,學生會非常喜歡,并且把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為一體,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要.
二、設計自主性作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所謂自主性作業,就是讓學生進行自行設計、自主完成的作業.這樣的作業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每學完一個單元,可以讓學生根據學習的過程,寫數學筆記和日記,讓學生把每個信息窗的重點內容進行梳理與整理,把平時觀察到的身邊的數學知識,學習中發現的數學規律、解題新方法,或者學習過程中的感想等記錄下來,定期交流,互相評價.如,在學習了“千米、米”后在數學日記中這樣寫:今天老師讓我們去測量或者估測學校跑道一圈的長度,我和何明杰本來想拿米尺去量一圈的長度,太長了,不好量.我們兩個商量著先量出一步的長度,我一步走42厘米,圍著跑道走一圈一共走了528步,所以跑道一圈的長度為528×0.42≈200(米).這樣的作業,既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又給學生提供了思考和操作的機會,為發展學生的創造才能奠定了基礎.
三、設計探索性作業,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作業也是學習活動的一部分,也應該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索性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中來,這樣學生才能對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技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才能從多方面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作業設計時,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使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如,學習了“比例尺”后,讓學生利用所學的比例尺的知識繪制教室一面墻的平面圖.這一作業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創造力的培養是很好的鍛煉.數學學習中,經常與長度、質量、面積等打交道,而在實際生活中,有些特殊物體,它們的長度、質量、面積等卻很難直接測量出來,比如詞典一頁紙的厚度.為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這樣的探究性測量題,讓學生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四、設計分層性作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成功者
每個班級的學生,總是會因為種種原因,在對知識的接受和理解上存在差異,導致教師布置一樣的作業,學生完成得參差不齊,或者吃不飽,或者完不成.為此,在作業設計時,不能給學生布置一樣的作業,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具有層次性的作業,為每名學生提供鞏固知識的機會、提高解題能力的機會、綜合運用知識的機會,使每名學生成為學習的成功者.
比如,作業可以設計成彈性結構形式:基礎性作業、提高性作業、挑戰性作業三個層次.
(一)基礎性作業
此類作業屬于鞏固所學知識的作業,屬于達標類作業,如果學生能完成此類作業即屬于達標.這類作業要求所有學生都做,也就是要求人人達標.
(二)提高性作業
此類作業屬于達標之后的提高,主要是針對那些完成達標類作業后還有余力的學生,重點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三)挑戰性作業
此類作業在提高類作業的基礎上具有了更大的挑戰性,主要是針對那些基礎知識部分已經掌握得很好,思維又特別靈活,而且也愿意接受新挑戰的學優生,給這部分學優生提供一個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