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
摘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提到,當今教育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將學生法治意識培養與提升作為工作重點,立足現階段學生發展需求,完善教學形態,積極開展多種教學資源與服務,提升課堂溫度的同時,加快我國道德與法治課程改革的步伐。基于此,本文立足八年級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對學生法治意識培養提出具體策略,以期為廣大學者后續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八年級;法治意識;培養策略
引言: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出,教育的本質在于引導學生正確認知世界、感受世界,并在求“真”、求“實”的路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素質教育背景下,法治意識培養作為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對學生認知、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引入實際案例,滲透法治意識,不僅能夠喚醒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夠促進其思維的有效碰撞。為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引用真實案例,凸顯法治要素
法治具有極強的應用意義,是社會生活中約束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也是人們保護自身利益的重要武器。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借助真實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通過對情境、問題的深入剖析,了解社會現實反饋法治的性質、特征、內涵與意義,從而建立良好的法律意識架構,為后續學習、發展提供良好助力。
以“做守法的公民——預防犯罪”為例,開展教學前,教師可借助互聯網技術,引入青少年犯罪案例,并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圍繞事件中的主人公進行分析,探討犯罪產生的原因及預防策略。案例如下:小樊和小寧兩人為某中學學生,一天,兩人在飯店喝了點酒,出來后遇到了小樊的“死對頭”小馬,于是二者借著酒勁提議一起教訓小馬一下,并隨手撿起磚頭、木棍毆打小馬的背部、下肢等部位,持續追打致使小馬昏迷、骨折。第二天,小樊和小寧酒醒后害怕坐牢,于是約定一起踏上逃亡之旅……
學生在對事件中每個人物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還可引入“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并向學生詢問:“如果小馬進行反抗,該如何進行責任判定,如果失手殺人,責任判定又該如何進行?”同時,教師還可借助思維流程圖,將案例過程進行分解,并對案件發生的起因、經過、結果進行標注、補充,以此讓學生深刻理解了案例背后反映的問題,并對“正當防衛”“防衛過當”等法律概念產生清晰的認知,實現了法治意識的有效培養。
并借助思維流程圖幫助學生解析案件的始末,以此讓他們知法明法守法。
二、創設生活情境,提升法治體驗
法治意識是學生了解社會,合理行使自身權利的重要素養。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把握教學目標,創設生活情境,聯動多方知識,提升課堂深度與廣度的同時,提高學生課堂體驗。
例如,教師可引入《民法典》圍繞當下租房、借錢等熱門話題創設生活情境,并通過角色扮演、議題教學等活動,提高自身辯證思維,從而具備與時俱進的法治意識。以“租賃”為例,教師可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創設相關情境,并提取《民法典》中關于權益保護、權益約束的內容,并讓學生圍繞現有的法律規定,對情境進行分析、探討,并思考租賃合同對雙方利益保護的重要性。此外,教師還可為學生展示當下常見的租賃合同形式,通過對比教學,幫助學生明確合同、法律于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進而做到知法、守法、懂法,讓日后的學習、生活避免更多不必要的麻煩與問題。
三、立足實際問題,開展議題活動
除了運用真實案例進行教學指導外,教師還應利用實際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會法治社會的功能,了解法律制度實施的流程,增強學生情感認知的同時,使其肩負起社會責任與義務。
以“責任與角色同在”一課為例,課堂教學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不同角色的責任,如:醫護人員救死扶傷的責任,交通警察維護交通秩序的責任、后勤人員對產品質量檢測的責任等,以此幫助他們明確責任與社會、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時,教師還可聯動當地社區、政府,圍繞“責任與角色”這一議題,開展多種形式實踐活動,鼓勵學生扮演社區志愿者、城市環保大使等角色,通過一天的實踐,感受其背后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從而打好遵紀守法、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基礎。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法律意識是教師培育學生的重要內容。初中學校不僅要強化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滲透效果,更要通過多種類型的實踐活動、教育手段拓寬培育路徑,提升教學工作針對性與指向性的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優質、趣味具有現實意義的成長空間。
參考文獻:
[1]李路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新智慧,2020(31):37-38.
[2]翁曉燕.呵護最美青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淺談[J].科幻畫報,2020(06):245.
[3]蔣紹紅.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策略[J].華夏教師,2019(2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