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妙
論文摘要: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是選擇一種能使教師和學生在花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案并加以實施。分層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式之一。
關鍵詞:分層教學、分層備課、分層上課、分層作業、分層輔導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其實每一位教師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不同學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學生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同時使他們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應該都可以掌握學習內容。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是選擇一種能使教師和學生在花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案并加以實施。分層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方式之一。
原蘇聯心理學家科魯捷茨基曾研究發現,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所以只要能把成績和個性指標相近的學生分在一個層內,把教學目標分層化于教學內容的安排,作業練習的布置,思想感情的教育和學習方法的指導之中。學生們將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那么,如何分層進行分層教學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分層備課,分層上課,分層作業和分層輔導。
一、分層備課。
分層備課是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前提。改變過去“一刀切”的做法,對學困生采用低起點,先慢后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辦法,把教材的訓練目標分解成有梯度的連貫的幾個分目標,允許學困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一步或幾步逐步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對優生則允許他們超新課標,超進度學習。
分層教學。我把實施分層遞進教學設為五個基本環節:學生分層、教學目標分層、分層施教、分層測試、分層評估。
1、學生分層,對學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原有知識和能力差異”進行分析,根據學生的學習可能性水平將全班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學生分層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顯性分層或隱性分層,顯性分層是由學生自擇、師生協商、動態分層,隱性分層則只由教師掌握,作為編排座位、劃分合作學習小組、課堂實施針對性分層教學的依據。
2、教學目標分層,教學目標分層的目的在于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情況來設置各個層次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不同的學習目標,從而有針對性地教給學生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以便和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相適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從認識知識的深度、廣度,接受新知識的速度,練習、應用的強度等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
3、分層施教。分層施教是分層遞進教學中最關鍵、最難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創造性的部分。應采取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不同層次學生能夠異步達標。
4、分層測試。階段性測試具有比較全面、及時反饋各層次學生階段學習效果和激勵作用,把握試卷的密度、難度,按層次編制測試題,大部分為基礎題,少部分為變式題和綜合題,其中基礎題占70%,在一份試卷里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各層次學生都做,B 層學生選做選做題,A層學生則做全部選做題。
5、分層評估。①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層次的提問、練習、作業等及時做出有效的、鼓勵性的評價。②以分層測試成績作為分層評價基本依據,把學生每次分層測試成績多做縱向比較,考察各層次學生在本層次的達標及遞進程度。③對達不到原層次目標的學生及時作心理輔導,讓所有學生在分層測試后保持良好的上進心態,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④教師針對階段教學效果自我反饋、自我調節,主要是在分層施教這一環節調整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一步使“教”適于“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⑤通過對各層學生平時的學習活動和操作活動的有效記錄與評價,將過程評價、動態評價與綜合性評價結合起來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與考核,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納入平時有效的管理和監督之下,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二、分層作業。
分層作業是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有效途徑。學生作業分課內、課外兩類。課內作業全班統一標準,統一要求,這是根據新課程標準基本要求設計的,面向中等學生,學困生經過努力也能完成。課外作業則分層設計。一是放緩坡度題,也就是根據學困生的學習水平和教材內容,將難度較大的課后習題分解成幾個小題或給予具體提示。二是鞏固練習題,即是根據中等生設計的,一般指教材后的c組習題或設計題;三是拔尖提高題,即是根據優生學習水平和教材內容設計的要求較高、難度較大的題目;這樣,既緩和了學困生學數學難的狀況,切實減輕了學困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又增強了他們求知的積極。
三、分層練習。
分層練習是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的有效手段。教師根據本節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內容,設計分類練習,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加深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再對綜合知識運用能力進行訓練,編制練習時教師應注意對時間、題量、難度等方面作合理的安排,保證各類學生練有所獲。
教學中我們常要求學生善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分析、解決問題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發現與提出問題,并且要在很正常的情況下發現問題,這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要登上這個境界,首先必須具有問題意識。其實,教育的過程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間積極互動的過程。我們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對學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見”,要及時采納并給予充分肯定,鼓勵學生自由地進行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大膽懷疑,大膽想像,大膽創新,并能對某些帶有共性的看法或結論質疑,得出自己的結論。我認為,這樣的教學效果,遠遠好于“滿堂灌”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