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心中
摘要:在新課程新教材實施背景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逐漸增加,有效加強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是現階段歷史學科主要實施的教學目標。大部分歷史教師都能關注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然而,由于現階段這種教學理念普及與實施的時間較短,導致部分歷史教師還無法完全有效地落實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在其教學中的培養。所以,怎樣及時更新現階段歷史教學的手段與內容,并確保學生在此期間有效增強“史料實證”核心素養依然是現階段大部分歷史教師需要探究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歷史教學;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策略
引言:
在近幾年的歷史高考中,更注重于“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考查,以往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已無法應對現階段新高考的需求。所以,教師在教學期間需要將“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進行適當的分解,并在此教學期間著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協助學生構建歷史認知的框架,從而使“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得到培養。
一、“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內涵
所謂“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其實是指依靠可靠的史料,并通過縝密的邏輯分析,建立歷史認知,從而更好地形成自身獨立見解的能力。“史料實證”核心素養需要學生將自身置身于特定的歷史時代,同時找出相關的史料并進行分析與推理其選擇的信息,最后得出結論。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也使品格得到培養。
二、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一)為學生講授史料搜集的方法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到“授人以魚”,還要做到“授人以漁”。具體展開,則是要求教師在學生掌握史料歷史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史料搜集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未來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可以自己尋找知識學習的材料,學習更多歷史知識。
例如,在學習《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這一課時,教師即可為學生講述自己搜集史料的過程與步驟。首先,為保證史料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可以從記錄歷史的書籍開始,借鑒《世界通史》、《現代世界史》等書籍。而后,可以通過各種史料網站,尋找各大名家對這一獨立運動的評價。最后,可以借助互聯網,尋找記錄這一歷史事件的照片或紀錄片,將各種史料整合在一起。如此一來,在史料搜集方法的講述下,學生方可在課余時間自行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歷史內容。在史料實證課堂的開展下,則可有效提升歷史課堂授課效果。
(二)豐富歷史史料內容,培養學生對歷史史料的辨別能力
要想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首先需要引導學生學習辨別、選擇出更具真實性的歷史資料。因此,歷史教師可以在其教學中根據學生對相關史實的理解學習情況,結合相關史實,在網上或者其他紙質書籍文獻中選出一些相關的歷史評述、歷史文物照片或者是一些歷史文獻等文字或音頻資料,這些資料可以是一些真實的、科學有依據的,也可以是一些真實性和科學性都不確定的。例如,在有關某一具體歷史事件的教學活動中,歷史教師需要先對自己班上學生對這一歷史事件的了解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并結合這一事件中的具體知識內容,在網上收集一些有關這一事件的歷史圖片、評價等資料。也可以在一些其他的歷史紙質文獻上查找一些歷史人物對這一事件的具體描述和評價等,并將這些資料與歷史教材中的相關具體內容有效結合,對教材內容進行豐富和延伸。然后在教學實施的具體過程中把這些資料結合教材知識內容在多媒體展示屏上清晰完整地展示出來,便于學生自主進行閱讀,并利用一些語言引導,讓他們對教師提供的這些資料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辨別和選擇,有效培養他們的史料辨別和選擇能力,促使學生初步形成“史料實證”的意識。
(三)引導學生正確閱讀分析相關史料
教師教學期間想要更好的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在學生辨別與選擇相關的史料之后,教師對其內容進行相應的閱讀分析,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其知識,同時這也為學生之后的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所以,教師在此教學期間還需及時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分析其歷史資料背后的真正含義,并且也包括這些資料的背景、原因、意義等。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對上述知識進行學習與應用,這會使學生更快速地掌握史實的具體作用,從而推動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
例如,歷史教師在組織學生對某一具體歷史事件的相關拓展資料進行辨別和選擇后,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最后選出來的歷史資料進行閱讀、分析,深入分析、探究每一個歷史人物相關評述背后所代表的實際含義,分析這些歷史人物所處的社會背景、相關評價內容產生的原因,以及這些資料在證實對應歷史事件中的實際作用,從而促進學生對閱讀分析相關史料技巧和方法的理解掌握。
(四)強化學生收集史料的自主性,培養史料收集能力
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還需要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注重學生對史料的收集能力,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參與到歷史課堂教學中,并采取合理的教學措施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收集并整理。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中“中古時期的亞洲”這一知識時,教師首先提出相應地問題如“1918年3月,列寧為退出一戰,力主以大量割地與賠款為代價,與德國簽署了停戰條約《布列斯特條約》。這一行為是否為蘇俄政權贏得了喘息時間?”。通過這一教學方式不僅提升了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時的自主性,同時對培養學生的史料收集能力、分析和論證能力產生著重要作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歷史實踐教學期間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史料教學,同時也是落實“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具體體現。教師在教學期間,需及時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創新史料教學模式,積極引導學生通過選擇、整理、解讀、應用史料,并且在探究中滲透實事求是的實證精神,從而更高效地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孟繁宇.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研究[C]//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新論壇成果集匯編(一).2019.
[2]劉剛.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研究[J].新絲路:中旬,2020,000(003):P.1-1.
[3]楊軍.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培養研究[J].成才之路,2019(24).B847C921-F4F9-4BE3-B4E4-9109C39FC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