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龍
摘要:筆者嘗試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第一課課文《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兩篇文章組合進行群文閱讀。本文主要從“聚焦任務,明確目標”“整合課文,重在閱讀”“創設情境,讀寫結合”“關注學情,科學取舍”等方面對該課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群文閱讀;教學反思
統編版教材以學習任務群和人文主題雙線組織教學單元,教學單元所屬的課文為相對獨立的任務群,而這一任務群中的文章,往往可以通過重新組合以開展群文閱讀。我嘗試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第一課課文《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兩篇文章組合進行群文閱讀,以下以該課為例談談我對群文閱讀教學的思考。
一、課堂回顧
我將該群文閱讀設計成兩個課時,課堂活動如下:
第一課時學生完成兩個對比閱讀的表格。
第一個表格是對比兩篇文章“寫作背景”“章節主要內容”“主題”。(教學意圖:學生認真閱讀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敘事特點,梳理作品中關鍵信息,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思考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涵。)
第二個表格是對比兩篇文章主要人物的“身份”“其事(事件)”“其人(形象)”“描寫人物主要手法”。(教學意圖:結合時代背景,抓住關鍵語句,感受作品中革命志士和英雄人物的藝術形象。)
本節課的教學側重點在“寫什么”和“為什么寫”,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課外閱讀完成兩個對比閱讀的表格,然后用一個課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成果展示和交流。
第二課時設計了三個學習活動。
(1)《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多在記敘、議論和描寫中抒發情感,請找幾個有代表性的段落,讀懂其情感,學習其間接抒情的方法。(教學意圖:聚焦文本記敘、議論和描寫重點段落,品味文本語言,體驗情感,賞析寫作方法。)
(2)還可以通過用典、引用詩詞來間接抒情,請將《為了忘卻的記念》中的典故和引用的詩詞找出來,讀懂其情感,學習其間接抒情的方法。(教學意圖:聚焦文本用典、引用詩詞來間接抒情的段落,品味文本語言,體驗情感,賞析寫作方法。)
(3)2020年5月25日下午,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美國黑人弗洛伊德因為涉嫌使用20美元假鈔,被白人警察跪壓7分鐘而死亡。請使用記敘、議論和描寫三種表達方式(可以嘗試加入用典、引用詩詞等方法)來進行間接抒情,寫一段100-200字的文字。(播放事件現場錄像視頻)(教學意圖:寫作練習,創設情境,關注生活,鞏固所學知識,學會運用)
本節課的教學側重點在“怎么寫”,學生通過對比閱讀以深入閱讀文本,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課堂上通過老師引導學生完成學習活動。
二、教學反思
經過師生共同努力,兩節課的效果良好,達到了預設教學目標。可以說,這一組群文閱讀教學是我的一次大膽的“冒險”嘗試,因為自己也是第一次以群文閱讀的形式上這兩篇課文,上完后自己也一直思考這一教學實踐的得失,以下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1.聚焦任務,明確目標
統編版教材應該怎樣上才符合新課標的精神,是老師們最關心的問題,而要解決這個難題,首先是要清楚學習任務群的內涵。語文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我們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必須先清楚“任務”的內涵。我們要先明確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為“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任務群,人文主題為“苦難與新生”,再通過閱讀教材中的單元導語、學習提示和單元學習任務,可以清晰地知道,這個任務群的重要“任務”是“深刻認識革命歷程,激發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了解作品的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特點等。首先要將“任務”細化成具體的教學目標,因此我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的兩個課時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第一課時側重點在“寫什么”和“為什么寫”,主要圍繞作品的內容和時代精神來進行對比閱讀,也讓學生重點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第二課時側重點在“怎么寫”,重點圍繞兩篇文章在“間接抒情”方面的寫作特點來學習。兩篇文章可對比閱讀的地方非常多,比如寫作特點方面,還可以從“直接抒情”等方面來對比。我想,教學不必面面俱到,關鍵是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可以大膽留給學生一些自主思考的空間。
2.整合課文,重在閱讀
學習任務群強調“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思考:哪些文章,哪些地方有整合的價值?教材中的篇目,甚至是教材外的文章,只要有鑒賞和探究價值,都可以整合成群文閱讀。群文閱讀有別于單篇教學,可供選擇的材料更多,教學內容更為豐富,教學方式更為靈活多變,“不再一課一課地教,而是一組一組地學”。《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是同屬寫人記事為主的紀念性散文,整合成一組群文進行閱讀教學,有其獨特的價值。當然,整合課文,是為了更好地閱讀,不是為了趕時髦。溫儒敏教授說:“語文學習最重要的‘活動’還是讀書,還是我們都熟悉的那三件事——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我在教學過程中,也非常重視引導學生對兩篇文章進行深入閱讀,第一課時的前置作業是先自主閱讀兩篇文章,然后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繼續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合作完成兩個表格,完成表格的學習任務很重要,但是閱讀文本更重要,不可偏廢。第二課時,也是建立在讀懂文章情感的基礎上對其寫作特點進行賞析研討,學生對文本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地進行賞析研討。群文閱讀,和單篇閱讀一樣,都必須基于扎實的閱讀。
3.創設情境,讀寫結合
新課標將語文實踐活動情境劃分為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溫儒敏教授認為,有時候“情境”就是課堂教學內容涉及的“語境”。趙福樓認為“學習任務群”教學中的“情境”指向教學情境,即為了教學需要而設定的學習情境。黃厚江認為真實的學習情境,就是能夠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和言語實踐提供一個具體明確而適宜的語言運用環境。從目前專家們對“情境”的不同理解見仁見智,但都強調了情境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我認為,強調“情境”是為了讓學生在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找到學習與生活的聯系,促使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更為有效。新課標還強調“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的情境為載體”,可見“情境”在“學”和“考”兩個方面都是要得到重視。我選用了美國黑人弗洛伊德事件作為一個寫作情境,同時,這也是一個讀寫結合的教學活動,做到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并行推進,在前面對文本深入閱讀的基礎上,這個教學活動是整個群文閱讀的升華,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學生在課堂上現場寫作,樂于展示,氣氛熱烈,效果良好。以下是一位學生的優秀作品:“舉起手來,警察!”剛使用了20美元假鈔的弗洛伊德還沒反應過來,已經被狠狠地按倒在地。“輕點,輕點,我疼!”白人警察似乎沒有聽到,反而用膝蓋使盡全力猛壓下去,弗洛伊德的頸部扭曲成了一段麻繩。“警察,我無法呼吸,我……”弗洛伊德的眼珠突出,似乎想向旁邊的幾位警察祈求救命,其他警察似乎沒有看到。他的眼睛,慢慢地,永遠閉上了。擁有黑色皮膚的人,無法在美國的民主天空翱翔,會被毫不客氣地一槍擊落。“人人生而平等”,馬丁·路德·金的夢想還很遙遠。可以說,這個讀寫情境活動,真正做到了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學會運用。
4.關注學情,科學取舍
學習任務群“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展的綜合效應,而不是學科知識逐“點”解析、學科技能逐項訓練的簡單線性排列和連接。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旨在引領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力求改變教師大量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基于此精神,當下更流行“大單元教學”“群文教學”“專題學習”等教學方式,這對老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教”和“學”的難度。群文教學往往涉及多篇文章,內容豐富,多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文體多樣化,學生閱讀難度比單篇閱讀大得多。雖然已經進入高二的學習,學生對新教材新學法有一定的認識和基礎,但也要關注學情,步伐不宜邁得太快太急。還考慮到我校的生源基礎比較差,學習語文的能力一般,因此該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留足了時間讓學生反復閱讀文本,兩個課時的設計也有合理的梯度,做到了循序漸進。群文閱讀作為結構化閱讀,應充分考慮比較閱讀的主題,不可過于隨意,因此要會科學取舍,既要根據學情取舍,又要根據群文特點取舍,這就要看老師的智慧了。在這組群文閱讀中,我也進行了大膽的取舍,選取了幾個切入點,以求讓學生懂得求同析異,培養學習語文的關鍵能力。
當然,這次群文閱讀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第一課時以表格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容易讓學生將學習的重點放在關注表格信息的尋找,忽略對文本的深入品讀,忽略情感體驗;群文閱讀涉及的文章往往是兩篇以上,篇幅一般都會比單篇閱讀長,學生閱讀文本的難度加大,容易造成泛泛而讀,淺嘗輒止;這次群文閱讀設計成兩個課時,似乎意猶未盡,可以考慮深入挖掘更多有價值的對比點,增加課時。
新課改已經實行多年,面對幅度巨大的變化革新,我想,老師們可以大膽嘗試,語文教學的廣闊天地總能讓人大有可為,但是,無論是用群文閱讀還是其他形式的教法,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基于此,在這次群文閱讀教學中,第一節課重在培養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和“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第二節課重在培養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和“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通過這次群文閱讀教學,我更深刻認識到:使用新教材,必須認真貫徹落實新課標的精神,在新課標的精神引領之下前行。在熱火朝天的課改面前,我們必須謹記這一點。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溫儒敏.統編高中語文教材的特色與使用建議——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國家級培訓班的講話[J].課程?教材?教法,2019(10).
[3]黃厚江.讓學習任務群走進課堂[J].語文建設,2020(06).
[4]李博雅,靳彤.學習任務群研究綜述(上)[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