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華
摘 要:美育視角下的“班級器樂”教學是哈爾濱市初中音樂學科立足面向全體學生的長期研究專題。“演講練展評”是作者經過長期深入一線研究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學生經過持續課堂實踐,掌握所學課堂樂器基本演奏技能,養成聆聽和善于鑒賞音樂作品的習慣,提升審美能力。
關鍵詞:美育視角;班級器樂;演講練展評;分層教學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講到:“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提出“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基本理念,闡述“器樂演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為基礎音樂教育研培人員,筆者自2017年以來,一直致力于哈爾濱市初中“班級器樂”教學研究,這是哈爾濱市初中音樂學科“三個一”(“班級合唱”“班級器樂”“黑龍江地方特色音樂”)教學研究之一,并以試點學校先行、全面鋪開的路徑,為此項研究提供經驗和路徑保障。研究的主要樂器包括豎笛、陶笛、葫蘆絲、口風琴等小樂器,也是目前比較適合“零起點”學生使用的樂器。本文重點針對普遍存在的“班級器樂”教學策略不當、教學手段缺乏實效、教學技術與藝術美感脫鉤等問題,提出“演講練展評”教學模式,幫助一線教師解決“班級器樂”教學實施具體問題,引領教師探尋器樂教學的美感呈現。
一、以富有美感的“演”奏提升學習動能
在器樂教學中,教師富有美感的演奏(示范)是必備環節。教師要像演員一樣將技術、神態、動作等融入到范奏中,激發學生在美好樂音中萌生學習欲望,讓學生自覺產生想要演奏的期待,主動學習。但平日教學中我們也時常看到教師的不規范示范、不完整示范、沒有美感的示范,甚至沒有示范等情況,這與教師對課堂示范作用認識不足和自身專業技能差異有直接關系。因此,筆者發動身邊教師資源,為教師提供常用課堂器樂演奏技能專項培訓,如豎笛、陶笛和口風琴演奏技能培訓,為教師提供專業支持,幫助教師盡快提升演奏技能,適應“班級器樂”教學需求。在演奏技能提升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善于做好課前練習儲備,提升為學生提供藝術享受的意識,引領學生在美的氛圍中開啟器樂學習。
二、“講”“練”結合 分層教學 體驗均衡之美
講授是課堂教學常用方法,很多知識或技能需要通過教師的講授才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練”是“講”之后檢驗學習效果的關鍵途徑,“講”和“練”是兩個密不可分的環節,筆者將二者結合闡述。
首先,“講”要力求精準。每一件樂器都有其演奏規范。以八孔豎笛學習為例,在講授“吐音”技能時,教師要告訴學生“吐音”是含住吹口,用舌尖向前推動氣息而吹奏,適用于非連音和強拍、跳音、連音第一個音等具有節點性的音的吹奏。
其次,分層“練”習,促進全面參與。在班級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情,為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旋律,這樣既能滿足課堂“吃不飽”的學生,又能照顧“吃不消”的學生,還能呈現多聲部藝術效果。比如為吹奏能力強的學生設計較難的中聲部,讓難點節奏、華彩伴音等加入,豐富和聲色彩。為吹奏能力稍弱的學生設計簡單的低聲部,降低演奏難度,比如設計連續的長音、跳音、重復音符等。這樣不同程度的學生在班級器樂學習中均得到提高,充分體現美育面向人人的理念。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音程效果,通過吹奏力度控制和多次聆聽逐步建立主旋律為主的均衡認知,體驗多聲部器樂演奏的魅力,感受同伴協作創造美妙和聲的快樂。
再次,講練結合,方顯實效。“班級器樂”學習需要識讀和準確吹奏樂譜,涉及節拍、節奏、音高、速度、力度等樂理知識,最后將這些知識與樂器指法準確結合,準確吹奏樂譜,通過豎笛吹奏帶動視譜能力的提高,達到腦、眼、口和手的多元聯動,刺激各種感官,發揮其啟智作用。這些都需要建立在邊學邊實踐的基礎上,可以采用單獨練習和同伴互助等方式進行練習。
最后,作品美感提升練習是“練”的至高境界。教師也曾有這樣的疑問,課堂樂器能融入作品情感嗎?回答是肯定的。歌唱講究聲情并茂,器樂演奏更要絲絲扣心弦。演奏者需要根據作品風格和情感表達,對樂器的音色、力度、速度進行相應的處理,通過這些技術手段的變化來塑造作品音樂形象。以陶笛演奏《龍的傳人》為例,這是一首莊重而富有滄桑感的臺灣校園歌曲,整首歌曲充溢著滿滿的愛國情愫。陶笛音色美如天籟,不張揚富有內涵。演奏過程中,教師通過調節速度來塑造作品音樂形象,第一遍慢速,給人以深沉的訴說感,傾訴臺灣同胞對祖國的思念。第二遍快速,給人一種緊迫感,似乎在警醒“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人振作起來,一定要回到祖國懷抱。第三遍中速,表達堅定的信念,為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這種通過改變速度獲得演奏美感的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華民族精神,升騰民族自豪感。
三、多樣“展”示自信演奏中感受樂曲魅力
初中生處在人生觀、價值觀確立的關鍵時期,成長中會產生一些心理變化,比如矛盾心理,不想表現,但內心還有不服輸的精神。教師需要抓住學生心理特點,經常鼓勵學生并給他們創造在班級“展”示的機會。
以葫蘆絲吹奏《映山紅》為例,在“練”好的基礎上進行多種形式的“展”示。如將男女學生各編成一組,或將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展示。建議把主動權交給他們,讓學生自行選擇展示形式、自由組合,如強強聯合、強弱搭配、小組亮相等。力求大多數學生通過豎笛學習獲得自信,從中感受樂曲的藝術魅力。
四、充分運用“評”價促進審美能力提升
評價有如一面鏡子,它能讓人看到自身的模樣。在課堂中的評價也是如此。課堂評價主要包括教師評價和生生互評兩個方面。恰當的點評有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讓人信心滿滿,不恰當的評價有如一潭死水,讓人沒有動力和信心。從課堂學習需求來看,教師的“評”價占主導地位。教師的評價首先應力求具體,切忌寬泛,如“大家演奏得很棒”就很寬泛,學生云里霧里,不知“棒”在哪里。而“大家對樂曲的節奏把握還是很準確的,但是力度上需要再控制”就很具體,學生明確自己哪里演奏得好,哪里演奏得不好,下次演奏會引起注意。
在課堂學習中,只有教師評價還顯得單一。筆者建議教師敢于放手,以生生互“評”方式調動參與積極性,促進藝術思維的形成。比如分組展示環節,聆聽其他小組的點評,你會發現學生看問題的角度和對藝術的認知讓你驚喜。如:“剛才第一組的演奏我感覺整齊度還可以,個別有錯音,有的學生音孔沒按嚴,可能是用手指尖按孔了”“第一組的演奏強弱處理很好,我感受到了音樂在他們心里流淌”“第一組演奏二部和聲時,我感到和聲比較清晰,一二聲部層次感比較明顯,我感到了音樂和諧的美”……我觀察到來自同伴的評價使得第一組學生很受益,其他學生也會認真聆聽,以備自己組演奏時揚長避短。如此往復,學生的鑒賞思維得到鍛煉,審美能力也得到持續提升,教師所擔心的課堂學習氣氛不濃問題也迎刃而解了。這種來自同伴的建議,雖然顯得直接,但卻更利于研討和接納,讓課堂在充滿思辨的氛圍中變得快樂高效。
綜上,將“班級器樂”教學的探究建立在美育視角下,是音樂學科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這一視角下的器樂教學必將為學生樹立追求美的目標。“演講練展評”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初中階段至少能演奏3~5首作品,學生通過演奏學會視譜、嘗試挖掘音樂本身、敢于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藝術表現,讓我們看到學生的藝術品位在提升,審美能力在增長。初中“班級器樂”教學正是讓班級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器樂演奏,自信地展示自己,從而助力一個愛好乃至一項藝術特長的養成,讓學生在課堂器樂的美好樂音中愉悅身心,得到滋養和啟迪。
課題項目: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美育視角下的初中班級器樂教學實踐研究”(JJB1421060)研究成果。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