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月 于曉麗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產業隨之發生變革,近些年,國家出臺了相關文件,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成為當下職業院校的主要發展趨勢,是實現職業教育與企業持續發展的有效利器。產教融合背景下,如何加強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是當前職業院校和企業需要共同面臨的挑戰。文章將分析當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內涵,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并根據不足之處從政府、學校、企業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建議,旨在為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供參考意見,更好地促進我國職業院校改革發展。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2017年以來,國家各部門相應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文件,致力于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四鏈’(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中指出“推動形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機制”;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再次提出“要深化產教融合,促進產教融合和校企雙元育人”;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中提出“協調推進多主體之間開放合作,整合多主體創新要素和資源,構建產教深度融合、多方協同育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各省教育廳等相關部門也相繼出臺與之呼應的文件,很多高職院校對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始探索,以期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賦能。
一、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內涵
(一)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中“產”是產業,“教”只是教育,因此,產教融合的含義是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是指高職院校基于市場對人才需求的導向,結合自身的辦學方向和專業特色,加強與企業深度合作,在產教融合過程中,高職院校與企業實現資源共享、人才協同共育,學校結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師資質量、教學水平等方面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也為企業輸送合格的人才。產教融合是院校為提高其人才培養質量而與行業企業開展的資源共享、發展共贏的精準人才匹配合作。
深化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改革的必經之路,也是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與市場人才需求脫節的有效策略。從實踐層面來說,產教融合,不僅為在校學生提供實習技能指導,也為學生畢業后順利就業、實現崗位的精準匹配提供機會,同時,高職院校的教師獲得了理論結合實踐的機會,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有利于促進職業院校的發展進入良性循環狀態,進而促進地方經濟繁榮。
(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之間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即學校與企業共同發揮教育主體作用,結合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達到協同育人、合作共贏的局面。校企合作機制中,實行“學校、企業”的雙主體地位,綜合雙方的需求共同研究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在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合作,以構成更積極、開放、高效的育人模式。
綜合分析近幾年文獻可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多集中于應用型專業或學校與行業企業的融合探索,而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開展相關研究與探索較少,并且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一是合作流于表面,以簽約訂單培養、實踐基地共建為主要形式。校企雙方簽訂人才培養方案,學生進入企業之后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進行階段性的工作。這種培養模式企業參與度低,實踐基地建設學校的支持也不夠,合作雙方并未意識到各自的“主體”地位,學校僅僅是將學生“下放”,企業也只是“接收”而已,對于學生需要提高能力并無相關考量,學生到了企業也是根據企業的人員調整接受臨時性崗位,多則幾個月,少則幾天。二是合作形式單一,合作面窄,例如互開講座、互派兼職教師、進行一些臨時性活動指導等,雙方互促共贏的生態局面難以形成。這種合作既沒有長期規劃性,又缺乏一定的時效性,有時候開展活動單純是“一時興起”,與“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目標相差甚遠。三是產教融合維持時間短,且雙方存在主動與被動的沖突,難以繼續深化融合,究其原因是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學校和企業獲利不對等,導致維持時間短。以學前教育校企合作為例,在主動性上,高職院校較為積極主動,合作中獲得利益、資源較多,而幼兒園處于被動的局面,合作中受益較少。對于這種形式的合作,幼兒園有多方面顧慮,例如剛剛培養出適應園情的人,實習就結束了,這種師資的流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幼兒園師資短缺的問題,并且幼兒園提供了實訓基地、配備了指導教師,待學生畢業后,真正入職該園的為數不多,久而久之,這種獲利不均衡降低了幼兒園進行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也降低了幼兒園對培養合格幼教人才的積極性。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特點
(一)資源的復合融合性
深度的產教融合理應是資源的復合融合,只有在互相需要的基礎上,才能促成深度且長久的合作。因此,校企合作雙方應綜合考察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以及資源的專屬特點,將其整合起來,這種整合并非簡單的相加,而是在資源融合的基礎上形成產教融合體,即多個主體已經融合成一個主體了,例如教學融合體、辦學融合體等,只有在這個基礎上,雙方才能共同發展。
(二)任務雙重性
產教融合過程中,企業承擔著雙重任務——教育培訓和生產商品(創造生產價值)。一方面,企業行業能夠獨立承擔教育培訓工作,能提供大規模的實訓崗位及專業的指導培訓,可提供企業人員進入高校教授就業課程等;另一方面,企業本身承擔著生產商品的任務,需加大投資,改善生產環境,促進技術革新,創建實訓基地,搭建實訓平臺等,以學前教育為例,幼兒園應具備大規模接收實習生的能力,且提供專業的指導培訓,自身還應該完善教學改革,加大師資培訓等。任務的雙重性,是現階段產教融合中企業呈現的一種特點。
(三)管理動態化
管理動態化主要是指高職院校和企業在產教融合過程中,雙方遵循動態管理的原則,有進有出,具體指:一方面,高職院校對于合作企業的選擇并非一成不變,即符合產教融合標準、進入產教融合目錄的企業并非高枕無憂。國家發改委和教育部印發的《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中明確規定:對于在年度考核報告中弄虛作假、在資格期內發生重大安全事故、侵犯學生人身合法權利的,應取消資格,且5年內不得再報。因此,高校在產教融合中,應隨時關注企業的運轉情況,考察企業的資質等相關內容,對于不符合產教融合要求的企業,隨時取消資格,終止合作,保證合作的高質量和高水平。另一方面,企業在選擇合作院校時,考察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師資水平等方面,選擇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崗位需求契合度高、辦學水平高、師資水平高的高職院校,在雙向選擇的基礎上,實行動態化管理,促進產教融合程度更高、更深、更廣。
(四)雙向選擇性
雙向選擇性是指在產教融合過程中,雙方本著互選、雙向的原則,高職院校要綜合考慮學生名額容納度、指導培訓的專業性、企業行業的崗位針對性等因素;企業則應考慮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模式的針對性、人才培養的高度和素質等因素。在此基礎上,選擇符合自身要求的合作融合對象,基于雙向選擇的產教融合,能更容易持續合作深化。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協同育人觀念有待進一步加強
近些年,雖然國家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加強產教融合的政策性文件,力圖通過產教融合,改變高職院校傳統的教學思維、教學方法、產學研融合水平不足的情況,以促使高職院校畢業生更加符合企業要求,實現人才與崗位精準匹配。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很多高職院校開始注重校企合作、注重產教融合,然而,實際操作起來效果不夠理想。第一,國家的相關政策,雖然指引了職業教育改革的整體方向,但針對不同類型的高職院校具體指導不夠,致使部分高等院校在實踐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第二,傳統的觀念、思維和方法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新觀念的推廣也并非一蹴而就,部分高職院校、企業、政府等未能意識到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為企業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收益;第三,高職院校行政體系復雜,制約了產教融合深入發展,導致產教融合流于形式,難以深入推廣。
(二)缺乏相關法律制度保障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雖然國家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辦法、方案等,政策頒布很及時,但具體校企雙方責任主體不明確,當校企雙方產生利益沖突和糾紛時,缺乏法律責任劃分的明確規則,因此,不健全的法律機制保障使校企合作未能落到實處。企業與學校就人才培養模式達成共識并簽訂協議時,僅是合作協議而非合同,并沒有受到相關法律政策的保護,并且雙方在簽訂協議和解決矛盾時,更多的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合作過程中產生的矛盾責任劃分不具體,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推進。
(三)校企之間的合作模式缺乏可持續性
校企之間協同發展、合作共贏場面是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出發點和歸宿,但目前的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的合作模式上,產教融合所需要的實訓環節、平臺建設尚未形成規模。且學校尚未完全掌握企業需求,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熱情也不高。究其原因,推動產教融合向深層次發展的前提是校企雙方在產教融合中都能獲利,在雙方獲利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共建、共贏、共享,才能推動產教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也能確保校企合作的可持續性和長期性。然而當前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獲益不高,甚至“無利可圖”,雙方并未真正建立起共建、共贏、共創、共享的局面,缺乏可持續的合作機制,也導致校企合作水平不高,難以深化。
此外,校企雙方導師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更多的指導都是停留在學生身上,離真正開展合作還有一定距離。當學生到了實習企業后,企業也是以宣傳本企業精神為主,重點解決企業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并沒有對學生的實習鑒定制訂統一標準。因為校企雙方就培養人才的目標尚未達成一致,各自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合作出發點,產教融合人才培養內容與企業需求匹配度不高,所以人才培養質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四)校企合作運行體制不健全
當前國家層面高度重視校企合作,但是政策文件的執行缺乏具體的監督保障,指導和約束力不強,導致校企合作運行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目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過程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企業的參與度不高,積極性不夠,呈現出“學校熱、企業冷”的現狀。主要原因是,在產教融合過程中,企業接納學員產生的輔導、食宿、交通等費用,給企業帶來了經濟壓力和人員管理壓力,因此很多企業更多的是為滿足勞動力需求而參與合作,也熱衷于“訂單式”培養模式,以低成本來滿足自身的需求。以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校企合作為例,學生頂崗實習對幼兒園壓力較大,需配備班主任教師,需提供食宿、交通等費用,并且實習生與實踐脫節,在實習培養中需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導致幼兒園合作積極性不高。同時學校以提高辦學水平為出發點,希望通過提高教學質量進入本科層次,所以學校的很多規劃都脫離“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人才”的初衷,這也是導致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的因素之一。學校、企業和社會之間并未達到真正的融合,沒有建立起協同育人的合作機制。雙方“主體”還停留于“各自為政”的階段,不愿花費人力、物力、財力來建立健全運行機制。
(五)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產教融合背景下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容與市場所需人才的匹配度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例,幼兒園機構不僅要求畢業生有專業的技能和教學能力,還要在溝通合作、職業道德、教育情懷等方面全面發展,然而實際的狀態是高職院校更加重視技能培養,技能的培養能夠量化,而職業道德、教育情懷等的培養難以產生直觀的視覺效果。這與幼兒園方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的培養力度不夠,很多學生上崗后的流動性非常大,這種現象不能適應教育市場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企業在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內生動力,即使提前參與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來,也不能在未來的招聘中直接受益。
四、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推進策略
(一)政府:完善制度保障,參與溝通協調
1.政府主導,政策引導。進一步厘清職業院校產教融合人才培養中的保障措施、監督機制等問題,做好利益的均衡和職責劃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產教融合管理體制和實施辦法。 《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了要加快落實現代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政府應加大支持產教融合的力度,落實服務需求和就業導向。與此同時,政府應重視提高高職教育的地位,認識到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贏會對當地發展產生的經濟效益,也應加大地方資金投入,完善設施建設等,提高校企雙方參與的積極性,保證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2.加強監督,統籌規劃。政府牽頭構建專門的監督指導機構,制定并出臺合作雙方的權責劃分制度,明確監督問責機制和標準,明確校企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合作培養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有考有評,并對校企合作中的不合格一方建立懲罰機制。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興業部門、高等職業院校等圍繞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組建職業教育集團,科學規劃區域高等職業教育布局與發展。
(二)學校:聚焦產業鏈,提高辦學質量
1.重構校企協同育人理念,打造校企協同育人共同體。互利雙贏是開啟校企合作的前提,“產”和“教”之間要相互交換資源,利用自身的優勢催化對方的發展,最終達到高質量的產教融合。一方面要加強企業的合作意識,引導企業轉變定位,創新供給方式,多種渠道參與到合作中來,深度推進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高校也要有效地開展校企合作,拓寬意見反饋渠道,健全信息流通機制,組建多方利益共同體委員會,整合來自政府、企業、同行和學生等多方面的反饋意見。同時,通過校企合作推進“雙師型”教師的隊伍建設,將此列入職稱評審的必要條件。
2.夯實校企育人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傳統的學前教育育人模式偏重于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而學生缺乏技能實際操作鍛煉。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教師要更加主動地深入企業中去,在企業的鍛煉中熟悉用人單位的招聘條件,并將此融入到課程教學,使學生緊跟時代步伐。建立校外合作實訓基地,雙方根據實際需求修正人才培養方案,完成長期、可持續的人才力量儲備。將松散的碎片化的教學,凝練成“雙主體”的實踐過程。在雙主體機制建構過程中,高職院校要重新定義“服務社會”的宗旨,了解行業企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科學規劃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體系,在課堂上不斷更新,結合當前“互聯網+”模式的教學方式,將課堂的薄弱環節通過仿真實訓室、實訓基地加以強化。
3.全面優化課程結構,適應時代需求。人才培養與建設的核心內容就是深化課程改革,解決課程與實踐應用脫節、傳統課程知識扁平化與幼兒園教師職業能力綜合化要求脫節、分科教學與幼兒園活動綜合化要求脫節等問題。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要根據行業產業的需求,科學、合理地規劃課程體系。各教學環節和課程體系的設置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的關系,形成融會貫通、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有利于科學人文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以“高標準”和“高期望”為定位,制訂幼兒教師專業標準,將培養卓越幼兒教師作為共同目標。
4.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展現校企合作誠意。校企合作深入發展,對學校和企業都至關重要。高職院校應審視產教融合管理機制方面的問題,提升管理水平,著重建立協同育人體系,由專職人員管理并制定校企合作專門的、成熟的實施細則,主動承擔理應屬于高職院校的責任和義務,對于校企合作中產生的利益不均衡的情況,本著雙方互利共贏的理念,共同協商。以學前教育專業實習為例,導致“學校熱、企業冷”的一大原因是成本費用問題,因此,高職院校可承擔一部分經費,減少企業(幼兒園)的壓力。在此基礎上,當雙方出現沖突和糾紛時,可更好地協商解決,促使產教融合長久持續下去。
(三)企業:樹立共贏理念,提高工作能力
1.明確社會責任,積極配合育人。為了激活企業與高職院校的合作,企業也要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加強合作意識,規范校企合作行為,為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奠定基礎。企業要主動參與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承擔起教師頂崗實訓、培訓技能等任務,安排有經驗的專業人員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一線內容,對工作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時,在學生的實習實訓過程中,除了宣傳企業文化之外,要讓學生學習和鍛煉吃苦耐勞、愛崗敬業、踏實肯干的良好的精神品質,學會適應環境、與人共事、與人溝通、與時俱進等。
2.貫徹共贏理念,滿足人才需求。深入推進產教協同育人模式,“產”和“教”兩大主體之間的資源共享深度,決定著培養人才的高度,雙方要堅定不移地貫徹互利共贏的理念,實現育人過程中的“共管”和“共育”。企業要與高職院校主動對接,實施常態化工作關系,不斷摸索新的職業發展路徑,爭取打造出當地的特色教育聯盟,從而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學生能夠在實習過程中慢慢適應工作崗位,并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只有學生意識到知識的作用,人才培養的目標才會得到根本性實現。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要體現出其價值,對學生的職業認知能力、職業認同感、職業適應能力均有所促進,才會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實現職業教育的高速發展。
結 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規劃了職業教育的重點內容,“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的重點是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因此,產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模式要持續推進,深化改革,有效提升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助力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白逸仙,王華,王珺.我國產教融合改革的現狀、問題與對策——基于103個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2(09):88-94.
[2] 歐陽河,戴春桃.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內涵、分類與特征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4):5-8.
[3] 李亞玲.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改革研究[J].湖南教育(C版),2022(03):54-56.
[4] 田鈺析.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問題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22.
[5] 王文.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雙主體合作機制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1.
[6] 宋耀輝,楊錦秀.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優化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職業技術,2022,21(0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