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僅傳授英語知識與技能。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英語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除了教授知識與技能外,還應當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反映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心智特征。教師應有意識、有計劃地將思維品質培養融入英語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核心素養;思維品質
作者簡介:陳琳,高郵市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
一、引言
語言是思維的外顯,思維是語言的內核?!读x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英語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然而,當前的英語教學側重學生語言知識水平和語言技能的提升,較少關注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有思維訓練的語言學習才能真正促成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將語言學習和思維品質的訓練相結合,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
二、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策略
(一)構建知識模型,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是指能全面細致地思考問題。要提高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教師應拓展英語教學,滲透英語文化,開闊學生的視野。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詞匯教學貫穿始終,詞匯量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而教材中的詞匯基本是以單元或字母順序進行排列的,詞匯之間比較孤立和分散。教師在講授單元單詞的時候,可以找到本單元的中心詞,然后將相關單詞串聯起來。比如,在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2“After school”的單詞時,教師可以將“week”作為中心詞,然后按照星期順序進行發散,讓學生在整合性學習表示星期幾的單詞基礎上,可以談一談自己每天放學后和周末會做的一些事情,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單詞的理解和記憶。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幫助學生構建并完善自己的思維體系。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4“Then and now”為例,本單元主要介紹了Mike一家過去和現在的對比。由于語篇較為冗長,并且時態對比不明顯,所以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使學生能更好地對比總結一般過去時和一般現在時的用法,同時加強對語篇的理解,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網絡。
再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6“Whose dress is this?”時,教師可以突出Fancy Dress Party這一主題,先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猜測這一主題的含義,而后播放課文視頻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部分學生通過觀看課文視頻,能夠說出“化裝舞會”這一答案。教師可以由此對這一主題進行拓展,引出化裝舞會的由來,即萬圣節Halloween。學生對這一節日比較陌生,教師需要輔以講解、圖片或短視頻等讓學生進行感知。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進一步了解了西方文化習俗,對于這一課的學習更感興趣,英語學習熱情也更高。與此同時,學生開闊了視野,思維也更加廣闊。
(二)挖掘文本留白,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
思維的批判性是指思維活動中獨立發現和批判的程度。要提高學生的思維批判性,教師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有很多插圖,教師可以運用文本插圖,引導學生從觀察圖片入手,展開想象,積極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自己主動去學習,自己去構建這節課的知識框架。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圖片與文本信息,給予學生聯想與想象的權利,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想象。教師需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把握推理、判斷、評價、創造等方面的活動要求,通過表現性任務增強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例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8“Happy new year!”的教學中,學生學習了新年如何贈送禮物及收到禮物后如何道謝等。教師可以根據新年及元旦進行拓展,引導學生設計自己的節日慶祝方式。如果是用聚會的方式,學生可以思考如何設計這場聚會。如果是以海報的方式,那么學生可以思考如何設計海報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相關描述。采用這樣的方式,學生覺得有趣,每個人都能參與其中,也能夠獨立地進行思考,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例如,在講授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5 “Signs”Story time板塊時,教師緊扣教材,從書本上已經出現的標志導入,到Mike、Helen和Tim在購物中心看到的標志,對第一段文本進行梳理,然后構建學習共同體,六人小組共同完成第二到第四段文本的小組自學活動,再到生活中的標志,拓展學生的視野。教師依托語篇,設計有效的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特別是教師在課堂上巧妙運用反向轉換策略,提出問題“如果沒有標志會發生什么?”,以此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再如,在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8“We're twins”的教學中,講授uncle一詞時,教師可以不直接講解這個詞的中文含義,而是將uncle作為father's brother來講解,學生通過已經學過的知識自主思考得出這個詞的含義,而后教師再展示其中文含義并進行拓展。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對知識的記憶更加牢固,同時也能夠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思維的批判性也能得到提高。
(三)優化問題設計,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抽象程度和邏輯水平。很多學生的英語學習只是停留在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深入課文并挖掘出其中深層的內容,使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教師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去思考。例如,在學習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6“At the snack bar”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引導學生更有邏輯地去學習。首先,教師可以確定order food為主題(在此也可以對order一詞進行滲透),列出Dad和Waitress兩個分支。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學生能夠學會思考。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能夠提升思維的深刻性。又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8“Birthdays”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自主獲取閱讀策略并挖掘深層信息。“When's Su Yang's birthday? Wha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birthdays? Why do Chinese people eat noodles on their birthdays? What else do Chinese people eat on birthdays? If you want to 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birthday, what other aspects can you introduce? ”,教師提出上述問題,讓學生體會中西方生日文化差異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3 “Holiday fun”的閱讀語篇為對話形式,圍繞國慶假期活動,引導學生獲取關鍵信息。同時通過問題導入和圖片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本文話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利用智慧紙筆多維開展讀中活動,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閱讀任務掌握不同的閱讀策略,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如快速閱讀能力、準確查找閱讀信息的能力、歸納總結能力、重組信息能力等,提升學生對問題進行互動討論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與創造性。在讀后環節,通過讀寫結合,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可以讓學生從其他小組的匯報中獲得不同的啟發和觀點,促進思維的發展和知識的深化。教師通過逐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深入探究,而不是停留在文章的表面。
(四)創設真實情境,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靈活程度,即一個人的思維活動是否能夠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考慮到各方面因素,靈活地思考問題。
教師通常比較注重如何針對文本設計適合的問題以及啟發學生回答問題。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但是實際操作中,教師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為學生會這么思考,缺乏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一種好方法就是適時追問,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有針對性地進行二次提問或多次提問,激活學生的邏輯思維。追問能夠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能夠促使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思維。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啟發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在學生深入學習文本的基礎上,教師在讀后拓展環節可以提出高階思維問題,充分利用學生的推理、評價等各項能力,引導他們創造性地表達、修正觀點,拓展文本內涵,培養其深層思維能力。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5“Look at me!”的教學中,教師將時裝秀的邀請函作為線索貫徹于教學始終。教學伊始,教師由快閃引出時裝秀,設置Yang Ling收到時裝秀的邀請函并試穿衣服的情境,從而開始學習Yang Ling與媽媽的對話。教師關注到人物的語言、情感與動作,在教學時不斷引導學生邊做動作邊表達,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操練語言,充分發揮三年級學生愛模仿、愛表演的特點。又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4“I can play basketball”的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沉浸式地帶領學生們理解課文,感受課文中人物的心理變化。課中扮演環節,利用實物籃球架,教師讓學生們進行表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們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再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7“How much?”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買賣物品這一行為作為主題,結合已學內容設置不同情境,如小吃店、衣服店、義賣等。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代入現實中的情況思考買家和賣家分別會說些什么。學生通過討論和實踐,能夠靈活地去思考,做到學以致用。又如,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Project2“Party”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由Fancy Dress Party這一主題導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自己參加化裝舞會,會穿什么衣服呢?由此教師可以整合單元話題內容,設置真實的情境,幫助學生在情境中更靈活地運用所學內容。
(五)理清文本語序,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行動的速度,即智力的敏銳程度。要提高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教師需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道德意識。思維的敏捷性即善于迅速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特征,主要表現在多謀善斷、反應迅速、應變果斷。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設計符合教學主題的各種課堂活動來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教師備課時要關注文本知識橫向縱向的整合,從中汲取精華,充分做好學情分析,做好課堂預設,關注課堂生成,建立長程意識。例如,在復習課的導入環節,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形式的導入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和判斷這節課的學習內容,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如復習英文數字時,可以設置購物的情境,詢問學生需要購買物品的數量;復習與服裝有關的詞匯時,可以從學生穿的校服導入;復習時態時,可用各種英文歌曲導入。此外,在后面的輸出活動也可以設置“接龍游戲”等來鍛煉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巧妙的課堂活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例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6 “What time is it?”的教學中教師采取科學安排時間、有效管理時間等具體方式,讓學生掌握本單元的語言知識,熟練談論時間和各時間點活動,形成初步的時間觀,進一步理解合理安排時間和管理時間的重要性,體悟時間的意義,從而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又如,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5“What do they do? ”的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由文本的事實性信息深入文本的概念性信息,從不同角度剖析文本,通過對文本主人公職業的分析和對自己職業的展望等活動,隨著對話將教師、作家、醫生、工人等職業一一呈現。教師抓住契機進行思政教育,說道“We should respect teachers, respect writers, respect doctors, respect workers.”。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學生心中生成對各行各業從業者的尊重之情,也展現了自己的職業愿景。
三、結語
思維品質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設定可理解把握、可操作實施、可觀察評估的培養目標,使不同學段的育人目標彼此銜接、上下貫通。思維品質培養是當下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教師應科學運用教材,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批判與創新。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科知識,還要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評判性、深刻性、靈活性和敏捷性,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品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劉靜.在語篇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2(10):31-36.
[3]許曼.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22(6):46-52.
[4]虎丹.學習活動觀視野下高中英語文學閱讀課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J].校園英語,2023(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