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欣 王小猛
摘 要:目前受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對接,無法適應經濟發展需求。如何深化工學結合、產教融合,使人才培養滿足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成為當前新職業教育體系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職業教育改革;工學結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課 題:本文系2023年河北省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項目“新職業教育體系下工學結合、產教融合在職業院校中的實踐探究”(項目批準號:JZY23139)的研究成果。
近年來,職業院校積極探索研究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具體實施方法,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為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目前受多種因素影響,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一是產教融合落實不到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與企業需求脫節;二是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高,校企合作效果不明顯;三是學校和企業對接渠道不暢通,沒有真正達到產教融合推動產業、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
筆者通過調查分析,發現職業院校工學結合、產教融合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職業院校沒有將企業生產實踐與專業教學活動進行對接和再設計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和企業溝通較少,造成學校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建設與企業人力資源需求脫節,學生所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二)部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缺乏合作動力
有的企業對產教融合認識不到位,有的企業在校企合作中投入和預期收益不對等,還有的企業因為過于關注短期利益等原因,導致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缺乏合作動力。
(三)產教融合形式單一、合作程度不深
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的產教融合僅僅局限于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等常見模式,形式比較單一,缺乏產教融合互動合作平臺,校企雙方缺乏溝通,不能深入、持續開展合作。
為了提高工學結合、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效果,必須不斷進行改革、創新,探索出一種以市場為導向、供需匹配、服務精準、運作規范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為職業院校高素質人才培養、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創造有利條件。總結職業院校的改革實踐經驗,目前職業院校采用的典型的工學結合、產教融合實踐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邀請企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的制定
職業院校要想使學生適應企業生產需要,首先必須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以筆者所在學院數控專業為例,學院定期組織召開企業專家座談會,與企業專家共同研討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進行一體化教學項目的制定和修改,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專業培養目標與產業發展緊密銜接,不但能突出專業辦學特色,提升學校辦學質量,還能使學生實現“入學即入職、學習即上崗、畢業即就業”。同時聘請企業專家任兼職教師,通過開辦講座、授課等形式向學生介紹企業的管理模式、企業對員工的要求、企業文化等。在遴選企業專家時,要盡量選聘從一線成長起來的杰出代表,例如往屆優秀職業院校畢業生,更了解學生的學習經歷和心理,他們的教學對學生更有說服力,提出的建議也更符合學生的需求。
(二)校企聯合開展課題實訓、組織學生頂崗實習
職業院校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機會,讓學生走出去。筆者所在學院汽車維修專業作為骨干專業,以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津住汽車線束有限公司、秦皇島戴卡興龍輪轂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為依托,研究課題實訓、頂崗實習的實施方案和教學效果,收集學生和企業反饋的信息,提出改進方案,研究合理的課題實訓、頂崗實習模式。發揮企業的技術優勢,讓學生真正了解所學專業在企業中的應用,了解企業文化,熟悉企業生產過程及管理模式,為畢業后進入企業工作、適應崗位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礎。
經過幾年的實踐,筆者所在學院課題實訓、頂崗實習模式已經逐漸成熟,學生課題實訓完成率逐年提高,教學效果也在逐年提升。通過實訓基地建設,企業更深入地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在企業文化的熏陶和規范的專業技術操作中得到大幅提升。同時,每年經過頂崗實習留在企業工作的畢業生越來越多,畢業生質量得到了企業的認可,拓寬了畢業生就業渠道,真正達到了企業用工、畢業生就業、學校教學效果提升三贏的目的。
(三)校企合作辦學
筆者所在學院與北京廣沐金禾航空服務有限公司、火狐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校內實訓基地,按照企業要求確定招生數量和標準,與企業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企業駐校教師任班主任全程參與學生教育管理,企業教師任專業課教師,將企業文化全程融入教學環節,校企雙方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互派教師參與對方的教學活動,學習效果考核由企業和學院共同組織。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依托學校現有資源,完成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專業核心課以及實訓課依托校企合作企業,專業課教師即為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充分利用企業的優質資源,實現學生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學院與企業間完美對接。
校企聯合辦學,引進企業真實項目、案例,提高了教育教學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同時,豐富的校內外實習鍛煉機會,可以幫助學生通過不同的嘗試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成為“一專多能”的新時代高技能人才。
(四)利用校內設備承接外加工生產任務
筆者所在學院數控加工專業配有數控車、數控銑、數控加工中心等多種高精尖實訓設備。為了充分利用校內實訓設備,增加學生實訓機會,學院依托校企合作資源,承接企業外加工零部件的生產,既提高了學生的技術水平,也讓學生真正地了解生產加工和企業6S管理模式,培養了學生的質量意識和責任意識。學院利用校內設備承接外加工任務,既能滿足學生的實習課題需求,又可以為企業節約生產成本,促進企業生產。產教融合也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搭建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學院教師通過生產實踐得到了鍛煉,有效補齊了課本內容之外的知識與技能短板,課堂教學與技能訓練更加貼近企業需求。同時企業部分技術人員參與教學,和學院教師互相切磋、共同進步,帶動了“雙師型”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
(五)校企合作建設生產實踐中心,開辦校辦工廠,開展產品研發與生產
職業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建設校企合作生產實踐中心、校辦工廠等。筆者所在學院校辦工廠研發鋼筋調直機、鋼筋切斷機等產品,學院將這些產品的加工與數控加工技術、機械設備維修、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等專業教學相結合,制定出適合專業教學的生產實訓課題。學生參與零件的生產和制作、設備的安裝與調試、電氣柜主板的配盤與組線、設備的刮膩子與噴涂等,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新產品的研發與試制,學生全程參與,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院的教學質量,由此形成了一套成熟并可推廣的教學方案。
(六)以聯合工作室為紐帶,參與企業攻關及設計規劃
職業院校依托現有技能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工匠和勞模工作室與企業相關工作室聯合形成聯合工作室。以工作室為紐帶,帶動相關教師和學生參與企業技術攻關及設計規劃等,為各專業教學提供新的工學結合課題,同時開闊了一體化教師的視野,實現了與企業高精尖技術零距離接觸,提升了教師隊伍的水平。
通過聯合工作室和企業合作,既提升了教師的技能和理論水平,也豐富了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與企業的合作渠道,提高了教學質量。
(七)與企業合作共建技師班
預備技師班采用企業定向培養方式,學生帶著課題進入企業,教師帶著教學任務深入企業,通過與相關合作企業共同研究預備技師班教學計劃的實施、教學方案的制定、教學效果的反饋等,最終形成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技師班教學培養模式,實現預備技師的定向培養,滿足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這種入校即入職、訂單式培養以及定制化服務的預備技師培養模式,做到了學校教育教學內容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逐步實現了畢業生就業從“以產定銷”向“以銷定產”的轉變,促進了企業、市場需求與學院高技能人才培養緊密結合,進一步拓寬了畢業生就業渠道。
職業院校實施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目的是提升教學效果,關鍵在于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重點在于實踐模式的探索。職業院校在今后的實踐中,仍然需要創新“以教促產、以產促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的工學結合、產教融合培養模式,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這樣才能長久的良性發展下去。
[1]金鳳鳴.關于“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實踐探索[J].職業,2019(13).
[2]譚世波.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培養技能型人才[J].軟件:教學, 2014(5).
[作者單位:秦皇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秦皇島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