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軍
摘要:核心素養是當前初中教學改革的關鍵詞,對于初中數學學科的教學也是如此。新課標指出,開展初中數學教學的中心任務是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雖然學生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能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能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但是初中數學抽象性強、邏輯嚴密、應用靈活,對部分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必要開展分層教學,力爭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核心素養;分層教學;概念;必要性;有效策略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當前開展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的中心任務。結合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內容,數學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數學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數據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是在原來三維目標基礎上的進一步細化,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更高。因為初中數學學習的難度增加了,尤其是對學生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要求更高了,導致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出現了掉隊的現象,對此,需要數學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進行針對性調整,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初中數學學習中,并有收獲、有進步,而分層教學法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
1? ?分層教學方法的概念
分層教學又被稱為分組教學,它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潛能等方面的差異,在課前備課、課上組織教學和師生互動、課下輔導與作業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力爭收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個性化發展”的良好教學效果。在此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且能夠在教學活動中有事做、有收獲,這既體現了以生為本的育人理念,也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2? ?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2.1新課改的要求
在教學中要重視因材施教,特別是要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學生的潛能。 在課程實施目標中指出,要使學生人人都能夠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2.2生本理念需要分層教學
學生在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性,如果采用統一尺度進行教學,很容易出現一些學生“吃不飽”而部分學生“吃不下”的問題。且數學是難度較大的一門學科,部分學生也容易在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中遇到困難,進而出現分層問題。而新時期的教育強調要落實生本理念,即要在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也要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都能夠參與到數學教學中。而開展分層教學能夠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有收獲,有利于落實生本理念。
2.3高效課堂要求開展分層教學
提升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是新課改下初中數學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之一,它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能夠有效參與課堂教學,避免成為“旁觀者”。實施分層教學則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教學,這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3? ?核心素養背景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的有效策略
3.1數學教師要做好準備工作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活動開展以及導學、助學方面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對數學教師各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實施分層教學時也是如此,需要數學教師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技能方面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以滿足分層教學開展的需求。
在思想觀念上,初中數學教師一定要強化對新課標的研究,準確把握新課標對初中數學教學的具體要求,如課程性質、理念、目標、內容要求,學業質量標準,實施建議等,準確理解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以及實施路徑,為在分層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在教學技能上,數學教師要針對分層教學在課前準備、課堂掌控能力、作業設計等方面的新要求,強化學習意識和研究意識,深入了解關于分層教學的理論、方法,再結合個人在教學中的短板進行針對性的提高,力爭能夠達到分層教學的要求。
3.2充分了解學生,科學地對學生進行分層
要想在數學教學中有效實施分層教學,首先需要數學教師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層,這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導的主要依據。對學生進行分層,需要數學教師深入、全面地了解學生,以科學的原則為指導對學生進行分層。
在具體實施時,首先,數學教師要遵循多維度、動態性、自愿性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所謂多維度,就是要關注學生多方面的情況,如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學習習慣、成績的穩定程度、家庭輔助情況等因素,在此基礎上確定學生層次;動態性則是指教師要結合初中階段學生變化較大的特點,不固化學生層次,定期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適當調整學生層次;而自愿性則是教師要傾聽學生的訴求,尊重學生的需求,進而明確學生層次。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體差異,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切勿直接公布層次名單,力爭通過分層來激發學生潛能,切實發揮其在數學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最后,對學生進行適當分組。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層次組建數學學習小組,可以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這樣既能夠以優帶弱,又能夠形成良性的競爭局面,便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3.3進行分層備課,滿足學生的差異性需求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好課是上好一節課的重要前提,教師只有在課前做好精心、全面的預設,才能夠在課堂上有精彩的生成。而對于分層教學來說,分層備課則是教師進行分層教學和分層指導的前提,因此,需要數學教師做好分層備課工作。
3.3.1結合新課標要求,適度分解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新課標對每部分的教學內容都有具體的目標要求,而教師在落實過程中往往陷入“一刀切”的誤區,對所有學生都按照統一的目標要求去實施教學,這會導致一些學生難以完成目標要求,進而影響教學效果。對此,數學教師要在細致分析課標要求的基礎上,結合學業質量要求對教學目標進行分解。
3.3.2分層設計活動與問題
新課標強調數學教師要改變單一的講授教學方式,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啟發式、探究式、互動式教學,力爭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而逐步提升其核心素養。但學生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性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和活動時也要注意分層,即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銜接性,遵循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則為學生設計環環相扣的問題,力爭使所有學生都有參與問題解答的機會;在設計活動時,教師也要注意學生的全員參與性,可以適當增加合作學習的相關活動,便于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
4? ?課上全面關注,做好分層輔導
課堂是開展初中數學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實施分層教學的主要場所。根據新課標要求,數學教師首先要注重情境創設,提出有層次的問題,在創設情境時,要注意選擇與初中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或者絕大多數學生都感興趣的情境,便于全體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在設計問題時,不僅要注意問題的層次性,而且要關注問題的價值,力爭能夠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5? ?布置分層作業,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需求
作業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它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作業不僅能夠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提升其對學習內容的靈活應用能力,并且對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有很大幫助。
而實施分層教學必然要求數學教師在作業設計中也要分層,同時要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有效結合初中數學學科特點和教學要求。數學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彈性作業,即把作業分為必做作業和選做作業兩部分,以“自助餐”的形式推送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需求自主選擇作業,這滿足了學生差異化的需求。在作業內容上,數學教師要遵循“減負提質”的要求,在題型類別、訓練角度上,針對學生層次進行針對性設計。
6? ?進行分層評價,發揮評價導學的作用
評價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導向、診斷、矯正、激勵等多重作用,因此,新課標也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力爭實現以評促學。針對分層教學實施的特點,數學教師也要注意進行分層評價,特別要改變單一的以考試分數為依據的功利性評價方法,切實發揮評價的應有作用。具體來說,數學教師要豐富評價方式,可以通過課堂測試、課堂觀察、作業反饋、課后交流等方式進行針對性評價;同時結合學生層次,注意評價維度的多元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還要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即要把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等多方評價結合起來,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實現以評助學、以評促學的目標。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通過實施分層教學,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全體學生能夠有效參與到數學教學中。所以,廣大數學教師要在實踐中大膽嘗試分層教學,并不斷總結、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有效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吳孝兵.初中數學教學中激勵分層教學方法的運用探究探索構架[J].文理導航, 2021(5):20-21.
[2]高燕燕.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探究[C].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十一),2019.
[3]許聰聰. 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研究[J]. 考試周刊,2021(33):77-78.
[4]吳佳茹.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探究[J].讀與寫(上,下旬), 2020, 17(6):164.
[5]王珍.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問題思考[J].中學數學:初中版, 2022(6):84-85.
[6]李俊彪.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的設計[J].中學教學參考, 2021(2):27-28.
[7]林夢雨.核心素養下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20(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