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明旭 鄒慧田 滕云杰 張功 莊麗娜
摘要:產教融合是當前國家解決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矛盾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及時釋放高等院校的技術研發潛力,增強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水平,也有利于提高企業發展的有效競爭力。隨著吉林省光電核心產業的發展,對高端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需求越來越明顯。基于這樣的背景,吉林省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因勢利導,推進光電特色教育和科研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方案一經實施,取得了豐碩成果,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本文立足于吉林省光電特色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首先簡要分析產教融合的內涵,在政策、企業與高校層面上分析產教融合現狀,然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具有實踐意義的對策。
關鍵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光電特色
光電子技術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基礎,光電產業是推動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進步的主導產業,光電特色教育和科研也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吉林省是新中國光電子產業的搖籃,以長春光機所、長春理工大學為主體建立了集成光電子學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國家重點實驗室等8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具有雄厚的光電子基礎和開發能力,同時培養了大量優秀光電技術人才。隨著吉林省光電核心產業的發展,對高端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需求越來越明顯。根據國家《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1],吉林省出臺了《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為原則,培養“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發展”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量身定制符合市場和產業需求的畢業生,避免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脫節的情況。本文以產教融合理論為依據,主要針對吉林省光電特色教育和科研的實際情況,分析了光電特色教育實現產教融合深度發展存在的問題,就其產教融合的思路對策進行了研究探索。
一、產教融合的內涵及意義
產教融合是由政府、學校、企業、行業以及社會相關部門等多主體參與的,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為目的,以合作育人、就業創業、項目開發、技術轉移為載體的主體間要素的優化組合和高度融合,實現教育與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的過程。其旨在促進教育資源和產業資源的高度融合,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帶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高素質人才培養。培養應用型人才是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出發點,高校結合企業人才需求設置課程內容進行教學改革。它不僅僅是產業部門和教育部門的結合,更是政府、科研院所與其他社會主體等共同參與育人的形式,是政府的政策與保障制度、高校的理論授課,企業的實習實踐訓練以及科研院所的技術推動的成果[2]。
產教融合是以協同式育人為主要形式,但產教融合主體的多樣性意味著協同合作的困難程度,產教融合模式就是要打破產業、教育之間的界限,同時需要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度銜接。
二、吉林省光電特色教育和科研產教融合發展現狀分析
光電信息產業是吉林省實現振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省內在激光、光學成像、半導體領域聚集了一大批比較優勢的優質企業,并在“十四五”時期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托,重點支持光電產業的研發和產業化。產教融合作為高校與企業間合作與發展的重要途徑,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既使人才培養更加符合社會與企業的發展需求,又實現院校與企業合作的可持續性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
最近幾年,為了支持和幫助產教融合的發展,吉林省在不同層面大力推進產教融合策略,在政策、企業以及高校層面不斷努力構建更新更全更優的產教融合形式,對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市場創新主體以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十分顯著的作用。
在政策層面上,根據《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吉林省結合自身實際,于2018年12月出臺了《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其相較于國內其他省份政策出臺的時間較早,時效性較強。并且《實施意見》明確了階段性目標,強調“產教融合政策體系不斷健全完善,企業重要主體地位明顯提升,人才培養改革加快推進,校企合作對接服務整體改善”。此外,2019年7月吉林省頒布實施了《吉林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將校企合作納入法律條例范疇的省份[3]。
在企業層面上,吉林省在推進產教融合的過程中突出了對產教融合主體的培育工作,鼓勵企業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形式參與舉辦職業學校校辦工廠,與高等職業院校合作舉辦產教融合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等。截止2022年,已創辦了旭陽產業學院、大光電特色現代產業學院的產教融合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吉林省有以奧普光電、長光辰芯、禹衡光學等為代表的光電信息高科技企業依靠產教融合政策引進大量優秀光電技術人才,實現校企雙方合作共贏[4]。
在高校層面上,吉林省擁有豐富的教育基礎資源以及先進的光電子產業的獨特優勢。高校設置光電子信息工業相關專業與產業匹配度較高,占吉林省總體產教融合專業的16.5%。截至2021年11月,高校院所和科技企業間的光電設備研制等9個科技合作項目完成“云簽約”。高校與科研院所已聯合66家企業參與創建光電“產教融合實訓實踐基地”,完善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致力打造光電特色產業集群,促進地方產業升級。
三、吉林省光電特色教育和科研產教融合發展亟待破解的突出問題
基于對吉林省光電特色教育與科研產教融合現狀的綜合分析發現,此方面在深化產教融合實踐進程中仍存在各方理解和認識偏差、教育與產業缺少聯動機制、企業主體作用不明顯、政策工具運用不充分、產教融合供需雙向對接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等問題,具體而言:在政策層面上,一是,產教融合政策工具運用不充分,存在落地問題,雖然省內陸續出臺政策性引導文件,但從實施成果上看,僅在短期內利用媒體渠道,如政府網站、微信等開展政策宣傳效果甚微。光電子領域參與產教融合校企聯合企業僅有2家,而且這2家企業與政府部門聯系較多,掌握政策比較及時,而對其它中小微企業仍然存在消息滯后的問題。二是,產教融合中社會組織角色缺失,存在銜接問題,建立政府、學校、企業、組織等各鏈路聯動的長效機制面臨重重困難[4]。
在企業和高校層面上面臨的問題大多是共同的,一是校企雙方對產教融合理解不深入,存在認知差異,盡管在國家政策中突出了企業在產教融合中的重要主體地位,但是部分高校和多數企業仍然對產教融合存在認識上的偏差。一方面,仍有部分高校開展產教融合的主要目的是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而缺乏從產業和服務區域經濟視角去認識產教融合,產教融合中高校為企業儲備員工和進行技能培訓的比例較高,部分高校對于校企雙方的人員互通沒有明確的規定。另一方面,企業并沒有真正意識到產教融合對于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價值導向較強。二是,產教融合中校企雙方供需不匹配,存在協同障礙,企業用人和技術研發需求不穩定而且受到學校學科專業的影響,雙方合作斷斷續續甚至有隨時終止的情況,高校和企業未能形成多層次深度互動,難以建立互信互利的信任關系。高校在教育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知識傳授、輕專業能力培養問題,導致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存在著“兩張皮”現象[5]。三是,區域產業發展和教育發展不同步,存在資源差異,雖然大部分高校針對光電子產業進行了專業布點,但是企業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整體滿意度仍然不太可觀。
四、吉林省光電特色的產教融合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一)開展宣傳培訓,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針對政策層面上出現的產教融合政策工具運用不充分存在落地的問題,提出可以開展宣傳培訓,采用多元主體、多種渠道的宣傳方式,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以政府為主要倡導方,協同多方開展各試點城市“十四五”產教融合發展論壇、專題研究等活動;另一方面,在傳統媒介宣傳的基礎上,增加新媒體渠道進行宣傳報道,提高四方對產教融合的認識水平與重視程度。另外在吉林省選擇有代表性的地區進行產教融合試點,樹立典型,以此為基礎,組織開展產教融合進企業、進學校活動,面向企業、高校師生普及產教融合知識,共享產教融合成果。打通線上線下輿論場,形成全社會對產教融合的理解、支持和參與的環境,使各主體自覺主動參與產教融合建設,為吉林省“十四五”期間推進產教融合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二)完善政策體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針對政策層面上出現的產教融合中社會組織角色缺失存在銜接的問題,提出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三螺旋政策體系,三螺旋模式強調高校、企業和政府是三元一體的,在產教融合過程中,要通過組織的結構性安排和制度性設計,實現三方密切合作,通過加強資源分享和信息溝通提高整體運轉效率。環境型、供給型和需求型三類產教融合政策共同促進吉林省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在體制機制、產業發展等方面與浙江省開展深層次實質性合作,深度推進吉浙互動互聯政策內容,統籌區域教育資源助力產業升級發展。
(三)搭建平臺體系,保持供需對接平衡
針對企業和高校層面上面臨的校企雙方對產教融合理解不深入,存在認知差異的問題,提出爭取政府部門和行業企業的大力支持,充分發揮政府、企業、高校等多方的資源優勢,搭建起產教融合的三級平臺體系。通過平臺把企業的生產和創新要素、生產過程轉化為高校的教育要素、場景和資源,建設或改造實訓室。還可以通過平臺加強與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等主體的溝通,建設成資源共享、功能集約、充分開放、高效運作的專業學科與交叉學科的教育基地。此外,還可以通過平臺挑選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骨干教師來擔任吉林省地區先進企業的科技特派員切實解決企業各類技術問題,以促進公司的技術創新與產業的發展,從而把高校的創新工作與生產實際相結合。
(四)聯合調整專業設置,增強與產業的適應性
針對企業和高校層面上面臨的產教融合中校企雙方供需不匹配,存在協同障礙的問題,提出針對光電產業發展的前沿實際,動態優化專業群結構,增強專業與產業的適應性。長春光機所、長春理工大學等設置光電專業的高校積極響應吉林省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努力構建特色優勢明顯、學術氛圍濃厚的學科梯隊,重點建設一批光電應用型重點學科,加大對學科配套建設的服務經費投入。如長春理工大學姜會林院士團隊借助在空間激光通信領域的技術、團隊優勢、市場渠道及產業鋪墊的基礎,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吉林省激光通信技術創新研究院,通過承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企事業委托課題,開展空間激光通信關鍵技術攻關、工程化、成果孵化與轉化工作。
(五)推進體制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針對企業和高校層面上面臨的區域產業發展和教育發展不同步,存在資源差異的問題,提出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建立合理的教育發展的層次結構,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容,加快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保障機制。要推動教育制度的改革,關鍵是要理順教育與政府、社會的關系,健全教育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以同行評議為基礎的學術評審制度和教師考核制度,使學術氛圍和諧寬松。最后,要通過多種途徑聽取學生對學校辦學理念、教育科研的想法與建議,把各項政策和理念落實到學生的實際培養工作中。
結論
當前,吉林省光電特色教育與科研的產教融合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正處于在有序推進、逐步深化的階段。從總體上看,產教融合仍表現出層次淺、結構松散等特點。但在“十四五”期間,吉林省立足新發展階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實現產業資源和教育資源深度融合作為目標,重點貫通教育、人才、產業、創新四條鏈,企業、高校、政府和社會組織協同發展的產教融合模式,最大限度地實現供需對接、資源轉化、價值交換和利益共享。光電作為吉林省的重點特色專業,對光電特色教育產教融合的發展策略進行探究與分析能夠有效推進高校與企業的相互合作,是實現校企合作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對光電特色教育產教融合發展思路和對策的不斷探究,能夠實現高校光電專業教學成果和質量的不斷提高,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發展和企業需求的高質量人才,使高校光電專業產教結合的人才培養目標更好的實現與完成,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較強的專業人才,為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得益于吉林省產教融合政策,光電子信息產業依于獨特優勢迸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1904/t20190404_376681.html.
[3]吉林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開展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試點的通告[EB/OL].http://jldrc.jl.gov.cn/cjrh/cjrhzcxx/201907/t20190722_6008472.html.
[4]吉林省發展改革委.吉林省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信息儲備庫[EB/OL].http://jldrc.jl.gov.cn/cjrh/rkqymdgb/201909/t20190903_6051124.html.
[5]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就《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答記者問[EB/OL].(2017-12-19)[2019-08-30].http//www.gov.cn/zhengce/2017/12/19/content_5248610.htm.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吉林省光電特色教育和科研面臨的產教融合特性問題及發展對策研究”(GH21068)
作者簡介:樸明旭(1988—??),男,吉林長春人,工學博士,長春理工大學光電工程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先進光學系統設計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