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瓊
摘 要:傳統的“一刀切”的教學方式不能照顧全班學生的認知需求,是產生后進生的溫床。新課改要求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一種促進各層次學生不斷遞進的機制,開發學生潛能,發展個性,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
關鍵詞:高中數學;分層教學;分層引導;分層練習
分層教學是認真分析班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知識結構,并根據他們的實際學情進行同質的小組分層,然后再整合教學內容,確定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以其實現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進步和提高的教學方法。鑒于此,筆者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從分層引導和分層練習兩個方面來進行討論。
一、知識分層,引導認知
分層引導的立足點是教學內容,是教學實踐中我們將教學內容層層細剝,便于學生認知和理解。數學到高中階段,概念和運用變得相對抽象,乍一描述,學生可能云里霧里,懵在那里,或者看著能理解,實際運用就忘卻細節,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分層咀嚼,細嚼慢咽。在課堂教學中,將教學內容分層講解的情況很多,便于細化知識,讓學生薄物細故,充分理解。
比如,高中數學第一節的集合知識,乍一看很簡單,集合就是一些能夠確定的不同的對象構成的整體。但是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理解不到位,我們就可以這樣分層設問引導。問題1:大家根據集合的概念說幾個集合?學生紛紛回答:(1)我班所有同學;(2)老師黑板上寫的字;(3)三個數字123;(4)組成宿舍號321數字……
根據學生說的我們進行一一分析。第(1)個,我班所有學生,成員確定,每個人不同符合集合的概念;第(2)個,黑板上寫的字不可避免地有重復的,違背了集合互異性,所以不是集合;第(3)個和第(4)個符合集合的概念,但是囿于集合有無序性,所以他們是同一個集合。
這樣針對抽象概念,我們層層引導,將所有問題進行詳盡剖析,層次分明,步步為營,更容易讓學生拾級而上,徹底掌握集合的概念和意義,最終扎實理解基礎,提升分析技能。
二、學生分層,差異教學
囿于學生學習能力和知識結構存在客觀上的差異,優等生和后進生必然存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的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一線教學中,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能進行能力層次分組,這樣便于同層次內設置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完成基礎學習的同時得到對應層次的能力提升。
比如,在教學“一元二次不等式”時,筆者就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設置了基礎性和發揮性兩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
解下列不等式:
(1)4x2-4x>15;(2)x(x+2)<x(3-x)+1
第二層:
已知不等式kx2-2x+6k<0(k≠0),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x|x<-3或x>-2},求k的值。
第一層是基礎層習題,緊扣概念和知識細節,所有層次的學生都應該完成。第二層是針對學習好的學生的能力發揮性試題。這樣的個性化作業和分層布置,使全體學生都有了解答的任務和欲望,并且都體會到了各種成功的快樂,不同學生學習后都有不同的發展,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都能“吃好”和“吃飽”;設置多層次的思考題,或者稍微有些深度和廣度的作業內容,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自行探究。
本文是筆者結合一線教學實踐從教學內容分層和教學對象分層兩個方面對高中數學分層教學進行的討論與分析。概括地講,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摒棄“一刀切”的教學方法,要切實根據學生認知整合教學內容,針對不同層次設置不同的教學方法,如此方能對癥下藥,全面提升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李莉欣.淺談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多維思考[J].祖國:教育版,2013(05).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