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媚璞
摘要:首先,對于初學歷史的初一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引領學生感知歷史,進而感悟歷史。其次,用好“人物為中心教學”這條線,讓逝去的人熠熠生輝。最后,歷史離不開事件發生的原因,探討時間序列中的因果關系,這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結構。本文淺談學習歷史的感悟、想象和思考,試通過這三種學習歷史的途徑,帶領學生在廣闊的歷史天地進行翱翔,收獲。
關鍵詞:歷史教學;感悟;想象;思考
一、歷史課遇到的困難與方法
由于歷史教材需要記憶的東西太多,學生普遍存在許多知識剛剛記住不久又忘了;有些知識即使記住但在考試中又不能靈活地運用。我認為,這都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對歷史形成整體感知,割裂了歷史之間應有的密切聯系和因果關系,形成了學習中的障礙,如何才能克服這些問題呢?
(一)引領學生感知歷史,進而感悟歷史
首先,對于初一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引領學生感知歷史,進而感悟歷史。這是有效學習的第一步,是以后進行終身學習歷史的奠基。但是,從教材本身來看,一開始是大量遠古的、抽象的、瑣碎的歷史片段,學生很難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的引領非常重要,要告知學生“我們讀到某一段歷史時,展開想象,構成一幅歷史的圖像。”在學習北京人時,突兀的北京人頭部復原像本身可能就給了學生深刻的印象,這時,我們要適時地鼓勵學生站以來憑借自己的想象講述古老的北京人是如何在“人民少而禽獸眾”的環境中進行生存的,通過參與動態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大腦通過這種想象、復述、推理,使得悠遠的北京人的生活像一幅畫呈現出來,這里不但有感,還有深刻的悟,既充分認識到了早期原始社會的群居的生活方式的必然性,又對人類社會進步的艱辛和漫長有了初步的認識。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說,單純的表象感知絕不會滿足其思維需求,必須在課堂中讓他們的大腦動起來,適時地向學生拋出有挑戰性的問題,這樣才會延續學習的動力。
(二) 以人物教學為中心教學
其次,用好人物為中心教學這條線,讓逝去的人熠熠生輝。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實際上就是不同時期的形形色色的人創造的,這里面蘊含著一個辯證的歷史觀: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因此,在處理每一位有分量的人物時,要讓他在我們的心中栩栩如生。查閱自己歷史教學的反思日志,我在發掘與歷史人物相關的細節材料,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興趣等方面進行了很多嘗試,使教材內容材料化,激活學生的歷史想象力,神入到歷史場景中去。這些感性材料一方面激活了學生的歷史想象力,降低歷史記憶的負擔,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導學生注重結合史實推導歷史結論,培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意識。比如我們從秦始皇千古一帝的氣概,領略到統一中國的豪邁,從宋太祖的重文輕武卻恰恰造就了兩宋經濟的高度發達及中國科技的高峰,領悟到歷史的老人是多么的曼妙多姿,從乾隆帝的盲目自大洞察了中國君主專制封建社會的危機,到了近代百年,我們從無數仁人志士為救國救民前赴后繼的大義中感受到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偉大民族精神……,綜上所說,我認為栩栩如生的人物教學,是關系到歷史教學成敗的濃重的一筆。
(三)探討歷史發生的原因
另外,歷史是離不開原因的,時間序列中的因果關系正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結構,抽離掉這一部分,歷史知識就無法成立。導致一個結果的原因不只一個,在好幾個已經列舉出來的原因之中,是否包括了最重要的那一個?比如在探討英法美的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的過程中,各國革命的爆發各有不同,分別都具備他們本身的特色,如英國的君主專制、北美的殖民統統、法國的等級制度,分別都造成了本國新舊勢力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但通過與學生共同的探討,發現,這三國革命爆發的原因都有一個共性,就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了阻礙,只不過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力量有所不同,這三國革命的任務就是推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是他們三國革命的共同使命,因此,在類似時期發生在這三個不同國家的革命我們都稱之為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相應的,我們在分析這三國革命的影響時,首先就會自然地得出結論,這三國革命都推動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樣,都對資產階級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創造了條件,在這個基礎上,在綜合各國不同的國情特色,把它們放在一個更大一點的范圍內,放眼世界去分析理解其他方面的影響或意義,就游刃有余了。
二、 學習歷史課的意義
歷史教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充分依據材料,由師生共同營造盡可能完整的歷史圖像,對歷史進行想象、分析的處理,讓學生逐步通過圖文材料認識歷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學生只有通過感悟、想象、思考的歷史內容才會變成自己真正熟悉、得心應手的內容,而不是教材看似枯燥、僵死的文字敘述,長此以往,就堅持下去,我相信學生在我們的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必然會不斷積累起來對其終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大量知識信息,受用一生的學習方法,健康向上的人生觀,開闊進取的世界觀,為他們成為明日的棟梁之才做出我們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