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霞
摘 要:情境教學要使學生從情緒上受到感染,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中,陶冶情操,接受和掌握新知識,由被動的學習者變成學習的主體,實踐新課改中讓學生做課堂主人的精神所在。從教學實踐的角度,探索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教學情境該如何巧妙利用或改變及與之俱來的作用。
關鍵詞:教學情境;創新教育;美德教育
當前課程改革要教師適應時代要求,更新觀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年齡特點研究、探討課堂教學新的方式、方法,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中積極有效地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注意學生的“差異性”“潛在性”,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利用這些規律巧設情境,巧用、巧變情境。本文著重談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被學生中斷了的情況下該如何巧妙利用或改變當時的教學情境。實踐證明,巧設情境固然重要,巧用、巧變情境也不容忽視。
一、營造快樂學習氛圍,善于捕捉教學情境,提升課堂教學
質量
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甚至快樂的教育氛圍中才能迸發出想象與創新的火花。而情境教學要求教師通過圖片、音樂和文學語言的描述再現教材的情境,給學生提供鮮明豐富的感性認識以營造學習的快樂情境。語文教師往往注重一節課的“開講藝術情境”,會緊扣課文的主要含義創設情境,但由于種種原因有時會出現意外情況中斷教學,此時就要能把握和利用好當時的教學情境了。如在教學《小石潭記》引入新課時,引述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詩句大意:喻潭為夢,自有作者的追尋,而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同樣讓我們認識到一潭如夢時,被一個遲到的、褲腿濕濕的男同學的“報告”聲給中斷了,原來他是在來學校的路上看到新建好的小溪碼頭樹蔭蔽日想去那玩玩水、涼爽涼爽而導致遲到……待學生回到座位后,我馬上用其事例“戲水樹蔭小溪”與課文小石潭的周邊環境“竹樹環合”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感悟作者筆下的石潭氣氛,使學生如臨其境,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頓悟。通過這一“巧用”,既連綴了教學過程,又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了作品的意境美,激發了學生讀悟激情,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真是應了“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句話。情境創造與捕捉又體現了教師運用創造性思維進行教學,在實踐
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升了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很好地實踐了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的“教師的創造性是學生創造性的源泉”。
二、巧用、巧變課堂情境,發掘學生“潛在性”,實踐創新教育
新課程要求教師觀念要更新,更要教師轉變角色,要由權威者向參與者、激勵者轉變,放下權威,以普通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討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在課堂中切忌“死套”“硬搬”或固執己見,活活扼殺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有利情境;應培養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敢于逾越常規、敢言別人所未曾言、敢做別人所未做、寧愿冒犯錯誤的風險,也不把自己束縛在一個狹小的框內的創造品格。情境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暗示或啟迪,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掘其“潛在性”。曾在講授《曹劌論戰》時,一學生脫口而說出自己對于曹劌的看法:自大、目中無人,此說法引得全班同學一片嘩然。面對此景,該生的臉色瞬間由紅而白,我制止了同學們的“轟笑”,肯定了他大膽的違背常規的想法及敢于表現自我的勇氣,并讓他進一步陳述自己的想法:作為一國之君的魯莊公能與平民曹劌對話就不見得“鄙”,以此支持自己的看法。之后,因勢利導讓學生依據課文內容展開討論,從多角度分析兩個人物形象,全面認識作品人物。在這一“巧用”中讓學生認識到分析人物或事物應多角度探討認知,而不能片面看待人物、事物。這樣教師及時抓住課堂情境,通過啟發引導,調動學生處于萌芽或被壓抑的創新思維,發掘其“潛在性”,給學生一個展現其內在能力的互動交流平臺,讓學生在具有輕松氛圍的課堂上卸下心理包袱,營造良好的心理氛圍,不怕出錯,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創造,使之逐漸形成新能力,實現生命的超越。
三、巧用、巧變情境升華教育功能,給力美德教育
新課標把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情感,巧妙地依據情境所提供的線索起到一種喚醒或啟迪智慧的作用,陶冶人的情感,凈化人的心靈,給力美德教育。如討論《曹劌論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這句話時,剛好有學生遲到,我順勢將討論的話題引向遲到這一通病,讓學生明白“遲到”是未盡職責,清晰地明白“忠于職守”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素質;這樣巧用“情境”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含蓄地批評了遲到的學生,使他們更易接受批評,決心改錯,并且能以最快時間投入學習,讓全體學生又一次提升了思想素養,這樣適時利用課堂情境及范文的教育魅力遠比生硬的說教要來得自然且有效。另外,情境教學,需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影響學生,以提升其綜合素養。如在學習《我愛這土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歌時,我更是緊密聯系當時國家、社會的新近問題,激發學生愛家、愛校、愛國的熱情,讓學生在思想意志、人生態度、人生價值等方面都有質的飛躍,并轉化為學習的
動力。
四、巧用、巧變情境拉近師生距離,體現人文關懷
中學生內心情感日趨豐富,但不穩定、不外露,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缺乏溝通,想法與言行往往不一致。教師對他們的教育切忌表面化和空洞的說教,必須借助情感教育潛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加強心靈溝通,以情動人,以心換心。語文課堂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更好地體現人文關懷,讓學生敞開心扉。如巧用遲到現象,授之于“忠于職守”的理解,學生會覺得老師給足面子,維護了自尊心而記著老師的這一“好”,從而會覺得老師較“親民”,但不含糊,應變能力強,能維護學生心理而喜歡你、欽佩你。老師更多更好地給予學生渴求的人文關懷,有利于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變得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樂于接受批評指正。
五、巧用、巧變情境讓學生唱主角,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課程改革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堂要根據學
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
精神,往往可巧用突發事件而帶來的“情境”。這時學生的好奇心更強,求知欲更為高漲,教師要特別注意保護和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放手讓學生自主參與,通過對話和各自闡述理由進行爭論,形成敢于挑戰自我、挑戰他人、挑戰權威的勇氣與習慣;并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質疑,使學習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真正形成以學生為主角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學習方式。如《乘船》教學中教師應啟發學生在生活中做一個怎樣的人,有學生提出既做熱心助人的王朗,又做守信的華歆這與眾不同的看法,全班同學頗感興趣,進行“角色表演”,討論熱烈,思維活躍,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培養了合作與交流的良好習慣。
另外,巧用情境還可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溫和的語言、飽滿的情緒等去提醒和感化學生。這些小小的“情境”能拉近師生距離,更好地體現語文的內在魅力;但提倡情境的運用并不等同于濫用,切忌生搬硬套,牛頭不對馬嘴,能否及時抓住課堂教學情境,實現靈活教學更能看出一個語文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及語言功底。課后師生間的交流、社會活動等,只要能聯系上所學習的語文知識也可因勢利導,在日常生活隨時感悟學習活動,使學生處于“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無處不生活”的“大語文”的學習環境中來。
總之,新形勢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除了應充分重視語文教學情境的設計外,更應學會巧用、巧變情境,真正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參與性,這樣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學習方式的構建與開展,定能收到一舉多得之效。有效地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也是語文課堂所期盼的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姚飛鴻.巧用情境,讓語文課堂妙趣橫生[J].學習:理論版,201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