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面對新的教育理念,要善于去偽存真,吸取精髓;要潛心提煉,大膽創新,教出自己的特色風格。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方式;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124-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臺。我們在欣喜地看到這些變化的同時,心底也有更多的思慮,我曾多次聽過許多老師的課,從我所聽過課中,感到了一些疑惑。下面就此我談談自己的個人看法,愿與大家共商榷。
一、語文教學內容的反思
語文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了異化、變質現象,具體表現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呈現上。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這較多出現在教學常識性課文時。例如,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新型玻璃》一課時,設計了這樣的讀研專題:“課文向我們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它們都有什么特點、作用呢?請自主選擇一種,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研讀,然后向大家匯報。”學生沒費多大力氣就將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作用羅列出來,至于課文是如何借助語言對這些特點、作用進行說明的,學生則根本沒有去細細研讀、體味。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反思
1、“自主”與“自流”。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為此,讓學生自主讀課文、自定學習內容、自選學習方法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當新的課文還沒有成為學生產生強烈閱讀欲望的“誘因”、學生還沒有對閱讀文本產生欲罷不能的內驅力時,便讓學生自定、自選學習內容,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還有,在匯報,也就是全班交流時,學生匯報什么,教師就教什么,自己沒主見,教學無主次,完全處于被動應付地位,如此教學如何能有益有效?例如,有位教師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在學生初讀后問學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著讓學生說感受,談體驗。有學生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東一榔頭西一棒,雜亂無章,學生說到哪兒,教師就跟到哪兒,完全放棄了自己的主導權,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弄得學生和聽課的教師如墜霧中。
2、合作學習“拉郎配”。新課程語文教學比較注重合作研討,于是“合作學習”風靡小語課堂。有的老師動輒就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也不考慮這種活動是否必要和有效。學生好不容易進入角色,正處于激烈交鋒狀態,教師提出該匯報成果了,學生合作學習被迫戛然而止,學生失望的表情教師視而不見,就是為了所謂的合作而合作,合作學習成了“拉郎配”,也成了許多教師落實新課標、新理念的一種裝飾。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匆匆》一課時,組織了四次小組合作學習,每次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合作學習后解答。每次學生開始合作后,我就注意觀察,發現好幾個組的學生出現“你先說,你先說”互相推辭現象,等他們開始交流,教師已經喊發言了,并且,每次合作的時間太短,學生怎么能進入角色啊!再說,一節課四次合作,只能是形式上的熱鬧而已,沒有實質性的效果,只會流于表面形式。
三、教師“課堂流行語”的反思
“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學理念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出現了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流行語”產生。這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拓寬以及對個體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后有許多讓人深思的問題。
1、自主閱讀。記得我曾聽了一節語文閱讀課,當時需閱讀時,老師說了句“請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大聲朗讀,場面極為熱鬧。但是,其他閱讀方式學生難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必總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但在學生自主選擇時,往往避難就易。如果一味地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極易讓學生產生遇難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學懂了么?”。這可能是我們教師常用的話,每當教完一內容時就會習慣地問學生是否已懂。這本是好事,可多數學生往往因為面子,“不懂裝懂”。對此我們教師也不深究,聽之任之。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已習慣地成了教學形式。這樣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零起點”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是否已真正“懂”造成資源浪費。
3、“你真棒”。新課程教學理念提倡“賞識教育”。當課堂上激烈爭論的學生期待教師的明辨是非時,教師所給予的“你們都有一定道理”“你們都很聰明”就會弄得學生摸不著頭腦,不知自己的觀點到底對不對,這種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賞識,只會對學生正確理解知識造成誤導。用鼓勵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種方式。然而,我們在提倡表揚、獎勵、賞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分寸,也要適時,千萬不能泛濫,否則就會失去本質上的意義。
總之,在新課改大潮中,作為教師,面對新的教育理念,要善于去偽存真,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大膽創新,教出自己的特色風格。
參考文獻:
[1] 國家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王艷紅“小學語文教學反思”《新課程》2012年02期
[3] 張小穎“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N]《學知報》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