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富
摘 要: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學科,它作為對于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師,應該讓數學有更深的意義和更廣的內涵,讓數學不再是一個數學內容,而應該變成一種公平的、優質的、均衡的、和諧的數學教育,賦予它生命與活力。
關鍵詞:數學本質;活動經驗;個性化
一、立足學生基本需求,探究數學知識本質
我們是否想過,提起“數學”大家都有什么印象?而我們作為數學教師又是否想過,數學教學中最需要考慮的是什么?
我認為數學教師最應該考慮的是數學知識的本質何在與學生的課堂需求何在?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曾記得以前的概念教學,教師直接引導學生讀概念,背概念,做題鞏固,課后測試。一系列教學下來,學生真是“度日如年”,而第二天還要繼續考概念,繼續測試,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數學產生恐懼心理。因此,教學中我們應該多關注知識的本質,立足學生需求。
比如,小學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材《體積與容積》一課,我將體積、容積兩個概念整合成一個課時,這樣既利于促進教師加強概念教學,又能促進學生對兩個概念的對比理解。教學中,我主要通過故事導入、小組合作試驗、猜測驗證等學習活動來促進學生學習。
我們的數學課堂應該加強概念教學,教師應從研究數學的本質入手,剖析數學知識結構,結合學生特點,備教材,備學生,備學生需求,讓學生知道數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此,我認為概念教學不是一種簡單的死記硬背,不是一條有科學依據的單調的數字,而是一種教學活動,更是一種體驗。
二、關注基本活動經驗,讓學生感受“有過程的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我國數學教育歷來重視的傳統優勢,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是數學課程教學中應當特別重視的,它們是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不僅是學生當前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未來學習和終身發展所必需的。
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關注教學活動、重視體驗“過程性教學”。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經歷數學活動過程中獲得的對于數學的體驗和認知,它包含了對數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對數學美的體驗,也包含了滲透于活動行為中的數學思考、數學觀念、數學精神等。我們可以看出,提出數學活動經驗為目標的根本意圖是強調教育的“過程性目標”,而不僅僅是“結果性目標”。
教學中,我們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如,五年下冊教材第二單元《展開與折疊》,我設計了剪正方體的展開圖、畫展開圖一系列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教學活動。
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其實是在引發學生一步步思考,引導學生通過系列活動總結出“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及“什么樣的展開圖可以拼成正方體”。
其實,我們的結果很顯而易見,但是往往在教學中選擇什么樣的方法,選擇什么樣的形式至關重要。課堂教學中我們只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學生會回報給我們更大的驚喜。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而數學活動經驗更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
“四基”可以看作是學生得到良好數學教育的集中體現,它關系到學生當前學習和長遠發展。在實施新的課程標準時,更應當重視對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的研究和落實。知識的結果重要,我認為學習的過程同樣重要,甚至從學生的思維培養與未來發展來看,過程更加重要。
三、尊重學生個體,提供個性化發展平臺
新課標要求教師多關注練習的設計,注重設計一些促進理解、解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的習題,教材中精心設計了練習題,與以往教材相比較,練習題的數量更加合適,層次更加合理,形式具多樣化。自始至終貫徹著“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發展”這一基本理念,盡可能關注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過程,并欣賞生活經驗與思維方式的獨特性與多樣性。
多嘗試數學習題設計,既有利于知識鞏固與提升,又充分體現了教材問題設計的個性化、多樣化與開放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智慧,開發潛力。每一個章節的學習,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都貫穿始終,練習與鞏固適度,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相輔相成,最終使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并重,實現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共同發展。
四、關注多元評價,體會數學學習價值
新課標中提到“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又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將“要、更要”的說法改為“既要,也要”,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字之差,在表述中明顯地呈現出強調結果、學習水平的同時也要同樣關注過程和情感態度。
教學中,我們給予學生及時、準確的評價至關重要。新時代的教育理念也要求我們不能把對學生的評價看作是一張卷子、一次作業、一個優良等級,而要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知識鞏固、綜合實踐中都給予學生以關注,適時評價。學生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試驗、每一次質疑、每一次補充、每一次合作都需要我們的肯定,因此,既要關注概念、思想等理解過程的評價,又要關注學生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過程的評價,更要關注在合作中、交流中所表現出的探索、創新等數學精神給予評價,讓數學課堂更加充實,更加活躍,讓數學學習更有價值,讓數學教育更加富有跳躍性與挑戰性。
總之,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生個體與發展的需求,既要尊重孩子“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的天性,又要尊重人類探究未來世界的過程。因此,我們提倡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事物的發展,為學生創造更優質、更和諧的數學教育,賦予數學更原生態的時代精神。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