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英
【摘 要】隨著地方本科高校不斷向應用型轉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也亟待改進和完善。本文從“以學生為中心、社會需求”的視角下,以應用型本科大學英語教學為研究對象,既考慮以學生為主體,同時又密切聯系社會崗位需求的實際,實現在新形勢下培養既能夠服務地方,又能滿足企業需求的英語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以學生為中心;社會需求;大學英語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與目標是培養高質量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及培養模式必須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的大學英語教學之路。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特點及特殊性,依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及需求分析理論框架下,提出適應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措施和策略。
一、以學生為中心,創新大學英語課程改革
1.“以學生為中心”的內涵
“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源于美國教育學家杜威(Dewey)的“兒童中心論”。杜威提出,尊重人類自由的天性,遵循教育的自然規律對兒童發展有重要作用。將“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進一步運用于中學和大學教育就成為了今天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思想。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要求,教師的心里要始終有學生,教師的教要建立在學生學的基礎上,一切教學活動的開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
2.構建“以學生為中心”英語教學模式
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發展個性,是高校大力提高素質教育的必然途徑。在教學中應遵循“引導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presentation,group discussion,survey report等學習方式,最大程度的挖掘學生的語言潛力,使教學體現實踐性、交際性、應用性和協作性,不僅為學生創造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還應指導他們到相關企業進行現場學習和實踐,完成group project,survey report等學習任務。教師要強調個性化教學,采取分類指導,要尤為關注基礎弱的學生,不要讓他們掉隊,可以“私人訂制”,多對他們進行個別輔導,推薦一些學習的書籍,逐漸樹立學習的信心;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幫助基礎弱的學生,形成互助小組;也可以邀請成績優異、通過考級、考研的學長到各專業座談,進行經驗交流,讓每個學生都擁有更實在的“獲得感”。同時,教師按照不同專業的性質和特點,合理安排和調整授課內容,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增強創新能力,培養創新型人才。
3.立足學生,巧妙整合,編寫應用型大學英語教材
教師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兼顧整體學生的需求。“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方面的改革就要從教材入手。為此,一方面,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水平和行業特點,編寫一系列應用型大學英語教材。教材的編寫應圍繞企業和社會的需要,按照不同語域在工作中出現的頻率編排內容,形式上盡可能用真實素材再現話語場的真實情景,使課堂成為工作模擬場地,進行口語演練。更要注意教材的信息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之間的平衡,以提高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興趣和效果。另一方面,必須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更新,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水平,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對于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可刪減教材中部分難度較大的內容,并適當補充一些適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知識,以獲得教學實效;對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可通過指導他們閱讀教材,提供補充學習資料,增添學生能夠接受的內容,擴大和拓展學生的學習范圍,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二、基于社會需求,打造英語應用型人才
1.“需求理論”的內涵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提出了著名的需求理論(Needs theory),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認為,需求是人類內在的、天生的、下意識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順序發展的,滿足了的需求不再是激勵因素。雖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在一定意義上來源于心理學的角度,但這一理論對于教育教學活動的改革與完善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我國著名學者束定芳認為需求分析可分為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社會需求主要指“社會和用人單位對有關人員外語能力的需求”,個人需求主要指“學生目前的實際水平與他希望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個人需求與“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相吻合。
2.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搭建實踐平臺
校企合作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就業創業實習基地建設是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作為高校加強與社會合作交流的一個重要平臺,是校企合作的綠色橋梁,在為大學生提供職前培訓、實習場所、促進轉變就業觀念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校企合作是外語教學理論與外語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英語專業水平的重要環節。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學校與企業相互溝通,密切合作,共同育人,讓學生在實踐中夯實專業知識,提升就業能力,從而培養出企業需要、為區域經濟服務的應用型人才。
3.課上聽說先行,課下高效利用新媒體
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擴展課程內容體系,做到“面向社會,服務行業,輔助主修,注重實用”。教育部在確定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時強調:“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重點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和口語交流能力,尤其是結合專業知識的英語寫作和與國外同行英語口語交流能力。”在課上,教師要注入“情景教學”,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營造語言交流的氛圍,讓眾多學生在利用情景下積極提高自身對英語的學習與理解。例如:結合所教專業加強行業英語教學,能夠使學生快速融入到語言環境中,提高職業英語應用能力與專業英語素養和水平。在課下,學生學會充分利用新媒體(微博、微信、網頁、手機媒體等)下載旅游英語、職場專業英語、生活英語等APP。例如:在英語口語精華APP生活英語板塊中,運用科技方式帶學生進入模擬語境,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美式、英式不同的語境對話。掌握美式、英式的英語發音技巧,輕松快樂的學習英語。這樣,課上和課下的有機結合,課外拓展和課內學習的互為補充,對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性學習能力培養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結語
教育學理論強調,教育領域呈現兩類規律。一是教育的外部規律,主要內容是教育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二是教育的內部規律,主要內容是教育必須適應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需要。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背景下,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應考慮教育的內外部規律,即“以學生為中心+社會需求”,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科學分析學生的差異特征,因材施教,圍繞學科建設、課程設置、管理制度、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等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改革教學模式,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從而滿足學生、學校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后大學英語教改依據與對策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0(03)
[2]陳冰冰.國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02)
[3]王鋒.應用型本科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09)
[4]肖嶺.地方性本科院校畢業生英語能力社會需求調查[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