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斌
【關鍵詞】 數學教學;引導;自主探究;評析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04—0463(2017)16—0075—01
在實際教學中,多數教師還沒有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采取“滿堂灌”的方式,加之高中數學理論性極強,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很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在新課標的要求下,筆者經過探索、實踐、研究,總結出“引”、“探”、“析”的教學方式,有效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下面,筆者具體闡述。
一、“引”——教師合理引導
1. 問題引導。教師結合教材內容,通過設置合理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逐步將問題解決。
2. 猜想引導。這種引導方式是比較貼近現實生活的,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通過學生們身邊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猜想、分析,達到知識的理解及掌握。
例如,函數y=x2+2x+1與x軸、y軸分別交于A、B兩點,C點在坐標軸上,若?駐ABC是等腰三角形,則滿足上述條件的C點最多有幾個?在解決問題時,題目中沒有明確規定三角形的底和腰,因此,要對其進行分情況討論:①以AB為底,點C為頂點,且在原點;②以AB為腰,點A為頂點;③以AB為腰,點B為頂點。教師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上三個方向入手,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題思路,找到符合題意的答案,將問題解出。實踐證明,這樣的引導方式,讓沒有思路的學生能夠快速找到解題方向,讓有思路的學生能夠更加明確和清晰,且節省了時間,讓課堂教學更有效率。
二、“探”——自主探究學習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要讓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自主探究式學習是滿足這一要求的好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主要在于教師的組織,可以引導學生以個人為單位對知識進行探究,也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不能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學生,而是要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
例如,已知x2-4x+4y2=0,求x+y的最大值。
解法一:三角代換法
由x2-4x+4y2=0可得:■+y2=1
令x-2=2sinθ,y=cosθ,即可求出x+y的最大值為2+■.
解法二:判別式法
令x+y=m,則y=m-x,代入原式可得5x2-4(2m+1)x+4m2=0
又∵x?綴R,∴?駐=16(2m+1)2-16×5m2≥0,繼續化簡即可得出答案。
通過上述自主探究式學習以及教師的講解,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多種解題方式,還能拓展自身數學思維,復習了舊知識的同時,掌握了多元化的解題技巧,為后繼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析”——課后檢測評析
教師的職責是傳授知識,每堂課結束后,教師最想知道的就是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很少能夠注重學生課后檢測評析環節,導致教師并不能準確掌握學生的優點和不足之處,使得教學效率非常低下。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可以采取當堂測試的形式進行了解。此外,教師還要不定期對學生進行章節測試、綜合測試等,找到學生不足之處,并對其加以彌補。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教師可通過以下幾點方式對其進行檢測:第一,當堂測試。這種方式主要是利用學生記憶的即時性,通過課堂檢測,掌握學生具體學習情況,找到課堂上的不足,便于在后期的教學中對癥下藥,及時彌補學生的知識漏洞。第二,課后作業。課后作業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作業的反饋情況,對其進行了解。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學會更多的解題方法;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整理自己的錯題集,將典型題目記錄其中,并標注自己的錯誤之處。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要將課堂變得更加生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注重對知識的引導,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善于課后檢測評析,讓學生能夠通過不斷思考獲得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發散性思維,逐漸提高教學質量。
(注:本文系平涼市“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普通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中的瓶頸問題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14】PLZ0040)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