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江
摘? 要:高中數學的課程教學中,數學文化是課程教學內容中且有不同的體現方式。基于數學文化對于高中數學課程教學的促進和鋪墊作用,教師應當重視這部分內容,并且結合不同而課程內容和方向,對于相應的數學文化進行講解和滲透,從而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將數學文化在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的意義與作用進行充分的體現與發揮,從而使得數學文化貫穿于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到數學文化與數學教學的關系。
關鍵詞:高中數學;數學文化;教學滲透
引言:
數學文化是與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教學 有著緊密聯系的一部分內容,雖然其在形式上與課堂教學的內容和要求有一定的差異。但從實際出發來看,只要掌握了適當的方法融入數學文化,即可取得更好的課程教學效果。
一、數學文化滲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數學文化作為引領數學課程教學的基礎和背景,其在高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進行融入是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要想找到科學的融合應用途徑,需要首先對融合的實際意義進行分析和討論。
(一)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探索興趣
在常規的印象中,數學課程的學習過程和其課程本身的知識內容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點。并且對于學生來說,嚴謹的邏輯性要求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而數學文化作為一種以文字形式呈現的內容,其與數學定理、公式等的融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定理和公式以及相關數學概念是具有活力的。并且對于部分的數學知識來講,其文化背景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還具有一定的戲劇性和故事性。這時融入這種類型的數學文化,實際上是為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提供一個更加具體且生動的背景和信息支持,且這種信息內容本身的趣味性會激發學生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是從主觀上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路徑。
(二)豐富數學與課程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數學知識的學習都是從理論知識起,到實踐教學止的流程,且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都采取的是直接講解和介紹的方法。但有了數學文化的融入,教師在引入概念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就更能夠將這部分數學文化知識通過圖片、視頻等工具引入進行輔助講解。這個過程中實際上學生的整體課堂教學形式就得到了豐富。
二、合理融入數學文化的有效途徑
基于上文的分析可知,數學文化的融入對于數學課程的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但由于數學文化的內容特點和性質與數學課程本身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兩者融合時,需要明確合理的途徑。
(一)在概念引入環節滲透數學文化
對于數學課程教學來說,在基礎的教學環節滲透數學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在基礎的定理和概念介紹中,教師融入一定的數學文化背景,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夠減輕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理解的困難感,從而在初步引入教學內容的環節實現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開展數學課程《集合與函數的概念》的教學中,教師就應當認識到函數知識在高中階段的數學課程學習中的重要意義和貫穿性,從文化背景的角度出發,對于函數概念的提出、函數形成的原理以及函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意義進行分析和闡述。讓學生首先從思想意識和感受上體會到函數學習的重要性,并且對函數的內涵有個更豐富的層面和角度上的認識。這種狀態對提升學生的函數學習積極性并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必然能夠起到促進作用。而從數學知識和概念的學習角度上來說,其作為更深層次知識學習的基礎,打好了概念理解和學習的基礎,進一步的深層次學習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在知識點講解中滲透數學文化
數學知識對于邏輯的強調,意味著數學知識體系本身也是一個非常具有邏輯性的體系。整個數學知識網絡中,相關的知識之間都是有明確的邏輯關系的。這與數學文化中的知識發展和研究進程的歷史變化性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教師可以在某一部分知識點的講解中融入相關的數學與研究變化歷史方面的數學文化內容,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研究具有動態發展的特征,并且需要依托發散性思維不斷的更新和完善,才能取得更進一步的數學問題研究效果。例如,在高中數學的課程內容中關于《數列》的課程教學中,不同類型的數列研究和數量關系的發現過程,實際上是經歷了數學家不斷的探索和完善才得出的。不同的數列關系在演變和產生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教師可以結合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為例,對于兩者演變的關系從歷史研究和發現的角度進行解讀和分析。將這部分數學文化與這兩部分知識之間的融合和結合起來,從而學生對兩者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循序漸進的了解,這對于提升學生對于這兩部分知識的獨立理解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
三、結束語
總的來講,數學知識的講解中,教師適當地融入文化方面的內容,對于學生的學習感受、學習積極性、學習思路都有一定的拓展和完善作用。在高中數學的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融入切合實際的數學文化,提升高中數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柴偉.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意義和途徑[J].考試周刊,2019(38).
[2]顧敏智.探析怎樣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意識[J].新課程導學,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