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瓊娜
摘 要:空間觀念是新課標中所強調應注重學生發展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空間觀念與人類的生存和居住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和發展,是促使學生認識世界、了解社會的有效途徑。空間觀念主要是指:根據物體特征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想象出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系;描述圖形的運動和變化;依據語言的描述畫出圖形等。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呢?就實踐體驗、實驗操作、借助多媒體等方面簡單談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小學生;空間觀念;培養策略
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注重現實情景和實踐體驗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將作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創設一個源自生活的問題情境或者巧妙運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經驗將會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其實也就是拉近了與學生已有認知結構的距離。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
比如在一年級下冊“觀察物體——看一看(一)”的教學中,讓每個四人小組準備一份自己喜歡的文具或玩具,組員同時從不同的方向共同觀察同一物體,接著變換位置觀察,分別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也想想、猜猜別人看到的是物體的哪一面。讓學生自己準備喜歡的文具和玩具,學生通過選擇自己平時喜聞樂見的物品,提高了參與的積極性,通過換位置觀察再到想象、猜測同伴看到了什么,使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想象能力,站在別人的角度重溫自己已有的觀察體驗,讓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在這種回憶和再現中得到有效的鍛煉。
又比如在學習完“方向與路線”后,遇到一些實際中的問題,如站在操場看一看學校的各個方向分別有些什么或者秋游的時候拿到社會實踐地點的微景圖找到各個主要地點的方位,找到去指定地點的路線等。這樣的實踐活動有益于加強知識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既動手又動腦,在做中學,注重學生多感官參與
空間觀念的形成,需要有學生的動手體驗,生活經驗再現、實物觀察與描述、拼擺和畫圖、折紙和展開、分析與推理等,都是發展空間觀念的有效途徑。
比如在一年級下“認識圖形”中,可以通過讓學生將正方形、長方形紙折成一樣的兩部分,探索折的方法,體會很多圖形都能分成同樣的兩部分,為以后學習“對稱”積累經驗甚至可以擴展:正方形可以將鄰邊重合折成相同的兩部分,而長方形不能。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在折紙的過程中慢慢體會正方形的鄰邊一定相等,從而有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又比如“體積與容積”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受“物體有大有小”,可以提出“氣體有體積嗎”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設計實驗來解決。實驗方法多種多樣,如通過吹起一個氣球,觀察氣體也是占有空間的,氣球越大說明氣體越多體積也越大,氣球越小說明氣體越少體積也越小。學生在感受物體體積大小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在引導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區別與聯系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塊實心橡皮泥,請學生動手讓這塊橡皮泥變得有容積。學生在把玩中把橡皮泥捏成一個容器,雖然體積沒變,卻有了一定的容積。再請學生說說這塊橡皮泥的體積和容積一樣嗎?學生通過對體積和容積本質的詮釋將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內化并升華,在操作、交流中發展空間觀念。
三、借助多媒體生動展示,注重化抽象為直觀
幾何形體之間關系的把握,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低年級的小學生,想象具有模仿、簡單再現和直觀、具體的特點,到中高年級后他們對具體形象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小,創造想象開始發展起來。而多媒體則恰恰可以起到演示的引導思維、發散思維的作用,在空間觀念的培養中有其獨到的優勢地位。多媒體具有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簡單、化繁為簡、有趣生動等特點,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教學效果并提高教學效率。
比如三角形面積推導過程中,可以通過旋轉平移或者割補轉化為平行四邊形。而學生在操作過程比較“急于求成”,常常拼出平行四邊形即罷,對圖形的旋轉平移或者割補的過程體會不深,進而影響到對三角形的高和底與平行四邊形的高和低之間的關系的理解,所以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動態展示來豐富學生的感觀,弄清楚幾何形狀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進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在這種直觀的學習過程中既鍛煉了能力,又提高了空間的想象力。
培養小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日積月累,是日常教學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教學中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有更多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發展自身的空間觀念。
參考文獻:
[1]王梅樅.培養小學生空間觀念的有效途徑研究[J].才智,2019(17).
[2]胡姣陽.淺談小學數學中空間觀念的培養[J].中國農村教育,2019(23).
[3]孫桂麗.利用傳統巧板游戲提升小學生空間觀念[J].中國教育學刊,201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