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超
摘 要:數學學習的本質就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和體現。在新課程標準下,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這就需要教師注重學生興趣培養,激發學生思維動機,促使學生主動求知探索,同時,還要注重思維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敏捷性,并通過組織豐富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感知數學、理解數學、運用數學,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小學教育;數學課程;數學思維;培養策略;數學學習
數學思維是在數學學科學習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特定思維,數學思維能力是指能夠運用數學的邏輯和數學的方法,發現各種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訓練與培養過程。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是數學教學的核心,應始終貫穿于小學階段各個年級的教學中,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奠定基礎。
一、注重興趣培養,激發學生思維動機
動機是驅使人們進行各種行為活動的動力,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首先需要激發其思維動機,讓學生產生主動思維的意愿。只有學生具備了主動意愿,他們才會積極去求知、探索、實踐,才會千方百計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那么,如何激發學生思維動機呢?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是關鍵。
例如,在教學“數一數”一課時,我根據小學生好奇心比較強的特點,首先讓學生尋找自己身上的數,并數一數,學生頓時來了興趣,并爭先恐后地回答:我有1個腦袋,我有2只手、2只腳,我有1張臉,我有10個手指頭……在學生數一數的活動中,很快就進入了新課的學習氛圍中,此時,我又帶領他們觀察我們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里的數,并數一數,教室里有4盞燈,2扇門,1個黑板,1個講桌,1個老師……學生忙得不亦樂乎,紛紛加入了數數的行列中,此時引入新課的知識點:這就是數學,就是數學中的數數。其實,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和熟悉感,從而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始終呈現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可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主動思維愿望的關鍵。這就需要教師一定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興趣特點,通過精心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參與意識,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極大的興趣,變得主動學習、積極思考。
二、注重動手操作,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數學思維是在學生動手、動腦、動眼、動口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少,且主要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融入學生的動手實踐活動中,在動手操作中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在思維過程中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從而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一課時,我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數數學具——小棒,接著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的課桌上擺放10根小棒,并將這10根小棒用橡皮筋捆成一捆,并問:你們知道這一捆小棒表示了什么嗎?然后繼續讓學生將1根小棒放在這一捆的旁邊:現在桌上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有幾個十?有幾個一?學生發現桌上有1個十,1個1,湊在一起就變成了11。于是我繼續讓學生獨立擺小棒,12,14,15,17,19,20,并說一說這些數字的組成。學生回答結束后引出本節課的教學知識點。可見,在擺一擺、說一說的操作活動中,學生逐漸發現了規律,掌握了11-20各數的組成。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思考、體驗、感知、觀察、運用,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表象,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實現“以動誘思,以思促動”的目的,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思維方法,培養學生思維靈活性和敏捷性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真正讓學生掌握了思維的方法,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就需要教師運用正確的數學思維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與思考,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逐漸將這些數學思維方法內化成自身的思維方法,這樣就能為學生解題提供更為廣闊的思路。
例如,在教學“認識圖形(二)”一課時,其教學難點是把“面”從“體”中提取出來,并能清晰地識別這些面,這也是學生思維過程中的關鍵點。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的立體圖形,并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介紹立體圖形的特征;接著出示一幅情境圖,讓學生利用事先準備的積木分組按照給出圖形進行搭建,并思考在搭建過程中用了哪些形狀的積木,長方體、正方體、球體、三棱柱等,接著我讓學生分別拿出這些形狀的積木,自己找一找、摸一摸立體圖形的每個面,并說一說它們分別是什么形狀。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等,然后出示一些畫好的圖形,讓學生辨一辨、說一說,從而幫助學生帶著異同的目的進行觀察,并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比較,最終得出結論。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學會觀察和比較的數學思維方法,對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數學學習的過程就是數學思維的過程,在小學教學中,教師有計劃、多方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對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為學生解題提供更多思路、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這是新課改背景下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要求,也為學生順利學習新知識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王雪瑩.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探究[A].教育理論研究(第二輯)[C],2018.
[2]劉海鷗.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