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 胡安正
【摘要】在深化產教融合的過程中,高校二級學院秉持“校企協同,合作育人”等原則,建設適合學院實際與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專創融合”來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則是完善校內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一環。本文從產教融合對實踐教學的要求出發,以湖北文理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的實踐教學探索為例,討論了應用型本科院校二級學院如何從學院層面開展基于專創融合的校內實踐教學,形成了較為有效的實踐經驗,可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二級學院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供參考。
【關鍵詞】產教融合? 專創融合? 應用型本科? 校內實踐教學
【基金項目】湖北文理學院教學研究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產學研協同育人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項目編號:JY2018029)。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9-0175-02
一、緒論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中提出了“統籌協調,共同推進;服務需求,優化結構;校企協同,合作育人”等原則。本科院校二級學院以產教融合為引領,以校企協作為手段,苦練內功、廣邀外援,建設適合學院實際與專業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一個好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僅需要教學中涉及校外的、與產業行業需求相適應的“產教融合”,還需要學校內部的、與專業基礎培養相適應的“專創融合”。
很多高校在推行專創融合、提升實踐教學質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姚琳等從學校層面的教學實踐出發,總結歸納了四種專創融合模式,并對高校專創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徑提出了建議[1]。劉秀平等以專業創新為目標,以項目為載體,建立了工程教育認證框架下的“專創融合”培養機制[2]。楊梅花等結合建設專業教師團隊、重視創業項目質量、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等,打造了創新創業“課賽一體”人才培養模式[3]。霍仕武等為打造兼具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素養的優秀師資隊伍提出了合理建議[4]。顏魯薪等以課程思政為背景,具體探討了如何開發專創融合課程[5]。
本文將以湖北文理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的專創融合探索為例,來討論如何加強二級學院的實踐教學建設。
二、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關系的現狀分析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當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視不夠,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滯后,實踐平臺短缺,指導幫扶不到位,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與實踐教學脫節等。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力量較為薄弱,并不能完全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提出的培養多種能力的要求,也不能滿足校內實踐教學與日益發展的社會需求相適應的要求。部分院校還普遍存在著雙創教育實踐平臺建設不夠、校內孵化基地不完善等等資源受限情況。有些院校還存在著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的現象、體制機制不適合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開展、創業教育工作缺乏合適的完整課程體系、創新創業教育的形式較為單一等等不足之處。
三、湖北文理學院物電學院基于“專創融合”的校內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本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專創融合”則是提升教學質量特別是實踐教學質量的有力抓手。物電學院對歷年來的實踐教學經驗進行總結和梳理,提出了基于“專創融合”的“一種管理機制、一個扶持政策、一類實踐平臺、一支師生團隊、一套培訓體系”的“五個一”校內實踐教學模式。
“一種管理機制”,是指學院層面構建的與課內實踐教學相適應的、大學生創新中心與電子技術愛好者協會相結合的、專創融合的課外實踐教學組織與管理機制;“一個扶持政策”,是指學院堅持“校進院退、校退院進”的、始終如一的激勵機制與扶持政策;“一類實踐平臺”,是指由大創中心實驗室、電協實驗室和日常開放實驗室一起構成的校內學生實踐實訓平臺;“一支師生團隊”,是指各個實驗室“以老帶新、循環流水”的傳幫帶、梯隊式的師生研學團隊;“一套培訓體系”,是指“電子創新實踐(初、中、高)”三級培訓課程體系。
(一)“一種管理機制”
學院設立大學生創新中心,用于管理“專創融合”課外實踐教學。中心每年從新生中遴選成員,堅持學生自主性學習與教師指導性學習相結合,以創新創業技能訓練項目和各類學科競賽項目為載體,結合課內專業教學與課外雙創教學,培養學生的電子信息技術專長和創新能力,提高其綜合技術素質,為社會培養急需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中心的設立為校內實踐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機制保證,有效地完善了課內外聯動的、以專創融合為基礎的校內實踐教學體系。
電子技術愛好者協會是學院專創融合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協會為全校的電子技術愛好者,特別是學院各專業的同學,提供了大眾的成長環境;表現優秀的同學還可由指導教師進行專項培訓,參加各類創新創業活動。電協日常組織校級電賽、家電義務維修,協助管理各開放實驗室。作為學院專校內實踐教學體系的一部分,電協培育了專創融合教育所需的土壤環境,有力地保證了教育的公平性。
(二)“一個扶持政策”
學院始終如一地堅持對在實踐教學、特別是專創融合教學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師生進行獎勵,堅持“校進院退、校退院進”,堅持激勵機制與扶持政策的延續性。
以學院對教務處認定的學科競賽的教師獎勵額度為例,2016年一項國家一等獎的獎勵總額是1.2萬元(學院獎勵1.2萬),2017年的獎勵總額是2.3萬元(學校獎勵2萬,學院獎勵3千),2018年、2019年的獎勵總額均是1萬元(學院獎勵1萬)。除按規定評選學校獎學金外,學院還對實踐教學中成績突出的學生進行宣傳和獎勵。學院與南京嘉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設立湖北文理學院“嘉環獎學金”,每年對表現優異的學生個人與團隊進行大力表彰。這種始終如一的重點獎勵與扶持,為學院各方面工作、特別是實踐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證。
(三)“一類實踐平臺”
學院的校內實踐實訓平臺由大創中心實驗室、電協實驗室和日常開放實驗室等一起構成。其中,大創中心實驗室主要用于滿足各種學生科技活動、各級各類學科競賽與創業教育的需求;電協實驗室主要用于滿足協會會員培養與活動的需求;日常開放實驗室由物理、電工電子兩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負責,對全校學生開放,用于滿足同學們日常實驗室實踐的需求。
在學校教務處、創新創業教育學院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學院多方籌措資金,購置調撥儀器設備、保障耗材元器件等,確保校內實踐平臺的正常運行。這種深度與廣度兼顧的校內實踐實驗室群的不斷建設,為學院校內實踐教學提供了開放的平臺保證。
(四)“一支師生團隊”
學院尚無碩士點,為保證持續不斷的、富有活力的實踐教學團隊,老師總結出了“學長導師制”,即以指導教師為指導核心,高年級學長、往屆學長協助擔任導師。
當新生進入初級班和中級班時,指導教師主要進行思想層面的教育、把握培訓方向與研學進度,在校學長則主要進行技術層面的初步指導;當同學們進入高級班時,由指導教師進行主要指導,學長進行協助指導,往屆畢業生則以各種形式協助答疑解惑。這種師生梯隊的健康發展,為校內實踐教學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團隊保證。
(五)“一套培訓體系”
大創中心施行“電子創新實踐(初、中、高)”三級培訓課程體系。中心招收新生進入“初級班”學習,至第一學期末初級班結業,考核不合格的學生轉入電協進行后續學習;考核合格的學生進入“提高班”學習,至第二學期末提高班結業;有意愿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創業項目的同學于大一暑期進入“競賽班”學習,在這里夯實基礎,并進行各類競賽項目的訓練;大二暑假及以后,同學們參加各類競賽項目,體現出“專創融合”實踐教學的效果。
單就中心而言,2017年有260余人次參加了電子創新實踐培訓班,2018年有270余人次參訓,2019年有240余人次參訓;近三年,已經培訓學員近800人次。得益于這種培訓課程體系,僅2018一年就有43隊共129人報名參加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不斷完善的培訓體系、不斷提高的訓練質量、不斷擴大的學生基數,這是學院在校內實踐教學上的課程保證。
四、結束語
學科競賽水平和學生科研成果是檢驗專創融合成效、體現實踐教學質量的最好判據之一。2017年,物電學子榮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國家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國家一等獎2項。當年,物電學院共獲得省級及以上各類學科競賽獎項共30余項。2018年,物電學子獲得省級及以上各類學科競賽獎項共40余項。2019年,物電學子獲得省級及以上各類學科競賽獎項共30余項。這有力地說明了學院“一種管理機制、一個扶持政策、一類實踐平臺、一支師生團隊、一套培訓體系”的“五個一”校內實踐教學模式的有效性。當然,學院的實踐教學也還存在不少問題,我們將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大專創融合、產教融合的推進力度,完善課內外聯動的、校內外銜接的實踐教學體系,優化各種體制機制,努力擴大參與的師生規模,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努力踐行“讓學生享有更好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姚琳,嚴嘉.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徑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0(13):52-58.
[2]劉秀平,胡新煜,徐健.以成果為導向構建專業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體系探索[J].大學教育,2020(8):167-170.
[3]楊梅花.創新創業“課賽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決策探索(下), 2020(1):61.
[4]霍仕武,孫琪恒,周婷婷,單學亮.專創融合背景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5):96-98+107.
[5]顏魯薪,湯旻安,姚翔飛,羅小勇,李明澈,楊苗.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的專創融合課程建設探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9):14-15+18.
作者簡介:
金鑫(1975年1月-),男,漢族,湖北鐘祥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統與物聯網。
胡安正(1965年10月-),男,漢族,湖北隨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統與物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