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云蓮
摘要: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伴隨著人的終身發展。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目的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并具備自主學習能力。隨著當代素質教育的改革工作的持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也成為了教師的重點品培育項目。對教師來說,更需要在當前教育工作中,通過創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式等方法的實施,不斷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知識的系統學習,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策略
在個人的長遠發展中,只要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識,也可以有更高的社會價值。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最基礎階段,也是學生行為習慣、學習能力養成的重要時期。語文學科包含語言表達、文本理解和書面寫作等眾多內容,學生學習這些知識不能全部通過教師的講解,更要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究來得到提升,這不僅是新課改下對學習的發展要求,也更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及時改變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創新教學形方法,通過多渠道逐漸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也能使學生通過情境產生不同的學習感受,使學生產生想要學習的意愿。對于小學生而言,傳統教學方式不僅使他們越來越難以接受,也無法在學習時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更會影響聽課效果,降低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的趣味所在,從而使學生主動跟隨教師進行學習活動。
例如,在進行《紙的發明》這篇文章的教學時,筆者說:“有哪位學生知道,我們平時用的紙張是誰發明的?紙被發明出來的時間又是什么時候?”通過這兩個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的好奇心在問題情境下被激發出來。然后,筆者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關于紙的發明的視頻教學資料,讓學生通過視頻的觀看,對這篇文章的背景進行了解。學生在筆者問題的驅使下,更好奇的觀看視頻,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豐富的學生的知識。
二、利用教材資源,培養學習習慣
學科教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在教學時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資源,讓學生通過教材資源進行學習活動的展開,讓教材對學生更賦有吸引力,以此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進行《芙蓉樓送辛漸》這首古詩時,筆者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詩句意思、領略詩人的情感表達,就通過挖掘教材內容的方式展開了教學。首先,筆者讓學生進行自我朗讀活動,在準確把握古詩節奏的基礎上,再結合中文注釋,嘗試對古詩中每一句進行翻譯,并將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進行標注。然后,筆者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對學生不明白的地方進行了解,再通過有效的溝通指導,幫助學生答疑解問,使學生全面掌握詩句的含義。一般來說,教材中的古詩詞都會有相應的注解,教師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時,不必急于給學生進行解釋翻譯,可以通過讓學生自主展開了解,并且引導學生不必畏懼古詩詞的學習,根據教材中內容的指導,逐字逐句進行理解,以此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開展合作學習,提高學習能力
個人的思考和學習能力是有限的,但在集體的相互交流中,個人的思維能得到更為有效的拓展。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一種有效的方式,并且十分受師生的青昧。合作學習是指教師為學生創設課堂學習任務,學生再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獨立思考探究,交流討論,共同學習的過程,最終得出結論的一種學習形式。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制定合理的合作學習計劃,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進而得到學習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進行《少年閏土》這篇文章的教學時,筆者在課程開始時,就讓學生進行文章的通篇閱讀,初步掌握文章內容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后,筆者根據學生日常的學習表現,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將學生進行分組,并且給學生提出了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文章中“四角的天空”的真實含義,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等問題。教師在學生討論之前也引導學生要以文本為基礎,合理發散自己的思維并且積極展開思考,最終得出問題答案。最后,筆者要求每一個小組派代表發表自己的見解,筆者對學生的討論結果再進行有效評價,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人物形象,通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展開自主討論,在過程中不僅能夠吸收其他同學的優點,更能彌補自身的不足,從而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能一蹴而就,教師也不能急于求成,應當以最為平和的心態循序漸進的對學生展開培養。現如今,面對多種教學方式的出現,教師應當端正態度,從學生參與、學校重視以及教師努力等多個層面共同努力,才能夠完成這項系統而艱巨的任務,最終使新時代小學生具備更為完善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隋金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10).
[2]馬國強.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J].求學,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