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東
摘要:大學是高等教育的知識殿堂,更是培育社會所需人才的“兵工廠”。在大學的學習生活當中,學生不僅需要用知識去武裝自己的頭腦,更要在體育鍛煉中強健自己的體魄。所以,大學體育教師必須要重視大學體育課程的重要程度,積極改進和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用更好的辦法促進學生達成更高的要求。因此,文章研究了分層教學法在大學體育課堂上的應用策略,希望能夠為大學體育教師的創新改革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關鍵詞:大學體育;分層教學;開展策略
引言:
雖然大學生已經屬于是成年人的范疇,但是他們的身體素質依然會因為先天因素或者成長階段的不同經歷而存在巨大差異。然而,很多大學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時候都沒有對于這種差異給出足夠的重視,更沒有因此而調整自己的教學安排。所以,這就會導致身體素質差的學生在體育課上感到吃力,而身體素質好的學生在體育課上感到乏味。
一、體質分層,不同層級安排不同強度訓練
在大學當中,學生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他們的多樣化。教師需要注意到這樣的多樣化,更要尊重這樣的多樣化。所以,大學體育教師在帶領學生開展體育運動訓練的時候,就要預先通過體能測試來摸底學生的體質情況,然后把學生按照體質強弱劃分成不同的梯隊,最后再給不同梯隊的學生安排不同強度的體能鍛煉。這樣,學生就不會因為體能鍛煉強度過高而出現身體超負荷的問題,也不會因為鍛煉強度過低而起不到鍛煉的效果。
例如,大學體能測試當中,對于學生的長跑用時有明確的時間要求。一般情況下,男生跑一千米和女生跑八百米的用時控制在四分三十秒以內就算體能合格。這樣的標準對于身體健康的正常成年人來說并不算高,但是對于一些缺乏鍛煉或者是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來說卻也算是一道不低的門檻。所以,教師在平時的體育課程當中,就可以使用耐力跑訓練作為熱身,或者是在原本課程的基礎上再額外增加耐力跑訓練。體質較差的學生只要保持好運動習慣就有機會提升跑步成績,所以教師需要在體育課程之外也督促學生進行每天的跑步練習。但是,他們一次性能夠接受的運動強度有限,所以教師就要以少量多次的形式去逐漸提高他們的體能。
二、興趣分層,允許學生自由選擇選修課程
大學生的思想已經基本獨立,他們有著明確的喜好和性格特點。所以在體育選修課當中,教師就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余地。但是,不少高校對于大學體育選修課的安排都是任由學生哄搶,這就會導致部分熱門課程哄搶一空、冷門課程無人問津的情況。有鑒于此,教師可以開展一些體驗課程,避免學生因為好奇選擇了不喜歡的課程,并且借此帶領學生感受到一些冷門課程的趣味所在。
例如,很多學生在看到“武術”選修課的時候都會產生想要學習的沖動,但是也有不少學生在真正上課以后就想要選擇“退課”。大學的武術課程主要是教授一些武術套路,與學生所想的那種“飛檐走壁”的武功截然不同。所以,教師在安排學生選修課程之前,先讓學生嘗試幾次體驗課就會極大避免此類情況的出現。而其他的課程也是同理,教師在安排學生選修之前都應帶領學生進行一定的體驗和嘗試,讓學生詳細了解以后再根據喜好進行選擇。同時,在可以協調的合理范圍內,如果學生選擇某些課程的人數過多時,教師也可以適當調整選修課的人數比例,以匹配學生的選修需求。
三、進度分層,根據學生學習進度安排授課
體育運動比較講求技巧和方法,而學生掌握這些技巧的速度往往會因人而異。教師無法強求每一個學生都能做到快速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只能針對這樣的情況去尋求可以匹配學生學習進度的教學改進方法。因此,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進度把課程分為多個階段,讓學習進度不同的學生分別組成多個進度相近的小組,然后在對應階段的課程中進行深入學習。
例如,學生的體育經驗差異在網球這項運動當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很多學生可能在大學體育課程之前從未接觸過網球,所以上手的速度自然就會慢一些。而有些學生則可能受到興趣愛好的影響,早在大學之前就已經接觸過網球運動,甚至可能擁有不低的造詣。對于這些在網球學習上處于不同進度的學生,教師必須要采取分段教學的方法來開展課程。對于從未接觸過網球的學生而言,教師必須要從基礎開始教起,帶領學生逐步練習握拍、發球、接球等基礎動作。而對于那些已經具有網球運動經驗的學生,教師更是可以帶領他們進行高難度的練習,安排他們兩兩一組進行對練,然后再去觀察和指出他們的問題,避免他們被之前的錯誤運動習慣誤導。
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體育課程的分層教學主要是根據學生的體質情況以及興趣愛好而定,并不具有唯一性和標準性。教師要做的就是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有基本的了解,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心理偏好去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鍛煉適度而且匹配喜好的大學體育課程。這樣,學生自然就會愿意主動跟隨教師一起學習運動技巧、磨煉身體素質,而教師的教學工作也就會變得愈發輕松。
參考文獻:
[1]熊曦.基于大學體育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探討[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0(18):75-76.
[2]洛讓加措.分層教學法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有效運用思考[J].科技視界,2021(2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