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國棟
摘要:教師的雖不能做到“萬事通”,無所不能,無所不會,但應該轉變觀念,加強自身的學習和提高,要求自己有敏銳地發現學生的創新意識并及時地加以鼓勵的能力,讓我們的課 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創新意識? ?尊重? 生活經驗 呵護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課堂,隨時都有可能出現一些事先沒有想到的“意外事件”, 教師怎樣處理這些“意外事件”,反映的不僅僅是教學機智,而是 教學觀念。
我們先來看一個課堂教學片段。有一位老師執教“年、月、日的認識”一課,上課一開始,這位老師就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是從外地來的,我校的小朋友很想跟你們成為好朋友,他們托我帶來這樣一個問題:班上有一位叫小芳的同學 , 她爺爺今年 64 歲,只過了 16 個生日。 你們能告訴小芳這是為什么嗎?”學生紛紛舉手,教師指名一個學生回答。這名學生答道:“ 因為小芳的爺爺那時候窮, 所以才過了16個生日”。“哈哈--”場上聽課的老師笑了,同學們也笑了,而惟獨這位執教老師露出了非常尷尬的神情,并果斷地下了結論:“學了這節課你就知道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年、月、日的知識。”緊接著教師就板書課題,教學新課。
這是我在一次觀摩活動中看到的一個教學片段。 如果把這個問題來問我們自己,自然就能很輕松地回答:爺爺的生日是2月29日。那是因為我們知道有關閏年的知識。可是我們的學生并不知道啊。那位學生能想到“因為窮 , 爺爺才過了 16 個生日”已經很不簡單了,更何況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開放的, 答案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除了“窮",也有可能因為“忙”,也有可能爺爺不喜歡過生日。由于教師事先沒想到學生會這樣回答,又怕“浪費“自己寶貴的上課時間,盡管尷尬但也只能很果斷地讓學生就此剎車。說穿了,還是一個觀念問題,如果教師能把學生真正地當作課堂的主人,那么就會充分地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他們在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適時適宜地加以點撥和引導。如:據小芳說,她爺爺不管窮不窮、忙不忙,每個生日都要以各種形式來慶賀,但還是只過了 16 個生日, 你們說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這時揭示課題也為時不晚。
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位上課老師的樣子我早已淡忘,但那一段師生對話卻常常在我的耳邊回蕩,教師面對學生的回答時剎那間那尷尬的神情還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也不斷地引起我的深思。課堂上究竟有多少精彩的充滿自信的回答,一次次被教師用貌似溫柔的話語給否定了,許多教師是無意的,而且是出于善意的,問題的嚴重性也就在于此:教師們總是從善良的愿望出發,總是有意或無意地以成人的思維為標準來評價、引導孩子,教育、制約孩子。要是長此以往,學生的創新意識又從何而來呢?!我們究竟該如何呵護 孩子們的創新意識?不妨再來看幾個課堂教學片段。
片段一
我對“從左往右”有意見
萬以內數的讀法教學片段
當學生概括得出法則后,教師讓學生談談有什么意見。大多數學生表示沒有意見,但有一位學生卻對“從左往右讀“有意見。下面是一段簡單的師生對話:
生:我對“從左往右讀“有意見。
師(非常疑惑地):你對“從左往右讀”有意見?
生: 如果是 0 ~? 9 這幾個數, 不是一下子就讀出來了嗎?!還用得上從哪兒到哪兒嗎?”
師:那你的意思是……
生: 這條法則應該改成“除 0 ~ 9 以外的數從高位起,從左往右讀。”
師:可以嗎?好,有機會我們就把這個意見反映給編書的叔叔阿姨們。
(這時場上響起了一片掌聲。)
[評析:這節課有的老師已上了幾次或聽過,可是課堂上學生提出這樣的質疑還是笫一次。其實,“從左往右讀”也是由學生自己概括出來的,如果按課本上的說法應該是:從高位起,按照數位順序讀。學生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他們對萬以內數的讀法法則有了自己的理解。 對于學生的質疑,這位老師一句“有機會把這個意見反映給編書的叔叔阿姨們”,緊緊地抓住了孩子的心理,很好地保護了學生挑戰課本的勇氣。]
片段二:認識射線
學生知道了射線的特征,教師讓學生舉例。
師:我們可以把手電筒和太陽等射出來的光線,都可以看成是射線。你還能舉出一些射線的例子嗎?
生:手電筒和太陽射出來的光線不是射線,是線段,因為被東西擋住了。頭發是射線。
(全班同學笑了。) 師:你們有意見嗎?
(絕大多數同學感到疑惑。)
師:那我們來假定一下,假如你的每一根頭發都是朝著自己的方向筆直筆直地長,再假如你長生不老,而且永遠不剪頭發,那么你的頭發就是射線。
[評析:“直線、線段和射線”這節課我聽過多遍,袁老師用這個教案也上過幾次,但像這位學生這樣“出格”的回答還是笫一次出現。居然提出手電筒和太陽射出的光線不是射線,是線段,頭發是射線。所以,很久以來,我一直為這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敢于質疑問難的勇氣震撼著(說句實話,要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直線和射線的例子,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為教師的教學機智折服著,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問題,面對幾百名聽課教師能這樣鎮定自如,這樣幽默地用“兩個假定”,為孩子們營造了輕松、愉快、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圍,既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所舉例子的片面性,又很好地保護了質疑孩子的積極性。]
質疑是創新的基礎,好奇、好問是孩子的天性,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轉變學習方式,就要轉變教學方式,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課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慶幸的是從以上這些教學片段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孩子們小小年紀敢于挑戰教師、挑戰課本的勇氣。盡管他們所提的問題還是那么稚嫩,甚至可笑,但我們的教師能以極大的耐心和誠心千方百計地來保護他們質疑問難的積極性。盡管他們采用的方法各異,但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就會從這里萌芽。在大力倡導創新、注重實踐的今天,無論如何,呵護學生的創新意識應成為每個教師的理念和職責。為此,我們做教師的雖不能做到“萬事通”,無所不能,無所不會,但應該轉變觀念,加強自身的學習和提高,要求自己有敏銳地發現學生的創新意識并及時地加以鼓勵的能力,讓我們的課 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韓國棟. 讓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在呵護中滋長[J]. 山東教育, 2002(25):1.
[2]趙雪梅. 讓”創新”伴隨孩子們健康成長[J]. 科技展望, 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