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捷
摘 要:數學是高中教學體系中極為重要的一科,并且在高考中也是占據了較高的分值比例的,所以學生們學好數學不僅僅有助于其自身知識本領的增加,更是有助于其在高考中博得好的成績,從而有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對此,本文也從“設計多元情境,發展學生學習興趣”“巧設課堂問題,鍛煉學生數學思維”“開展課堂評價,促進學生查漏補缺”三個方面對如何構建高效課堂進行了合理地探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高效課堂;多元情境;數學思維;課堂評價
伴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盛行,高中數學教育的重點也在由傳統的以教學為重點轉變為以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為重點,幫助學生們掌握學習的方法遠遠比僅僅教會學生死記硬背數學定義定理更加重要,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再有便是,教師要能夠給予學生們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自主學習,讓學生們能夠真正體會到學習和解決問題時的成就感,從而學生們的學習效率也將會越來越高。
一、設計多元情境,發展學生學習興趣
高中階段的學習生活是較為枯燥的,也因此如果數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們能夠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那么也是極其有利于學生們學習興趣的發展。新時期的高中生更加注重自由、自尊等等,他們從內心深處討厭教師們逼著他們去學習他們討厭的知識,嚴重者還會在課堂上公然和教師“作對”,從而影響整個班級的教學進度。對此,教師就可以利用情境教學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盡情地參與到課堂互動中,讓學生們能夠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最終有效強化學生們的學習效果。
例如,教師在教學“基本立體圖形”這一課的知識點時,就可以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們展示出一些生活中有關立體圖形的物品的圖片展示給學生,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并以一條龍的形式去回答出這些圖片中分別有哪些基本的立體圖形,如此就給學生們創建出了一個趣味化的教學情境。學生在這個教學情境中便可以有效的激發自己對本課內容的學習興趣,同時能夠快速的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且更加直觀的觀察出柱、錐、臺、球等的結構特征,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巧設課堂問題,鍛煉學生數學思維
高中數學教師要具備巧妙設計課堂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從而能夠達到鍛煉學生們數學思維的教學目標。但同時值得教師們注意的是,在設計問題時切記要從學生們的角度出發,并且設計更具趣味性、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同時還要能夠在課堂上選擇合適的時機,以及適合回答問題的學生,這樣一來既可以保證學生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可以促使學生們通過回答問題有效掌握知識的重難點。而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逐漸去培養學生們敢于、善于提出問題的能力,從而真正加強學生們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學“平面向量的運算”這一課的內容時,就可以在課堂教學開始前首先詢問學生:“向量加法的運算律有哪兩個?”從而引導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復習。另外,教師可以給出學生們一道相關的習題,然后詢問學生:“這道題你能夠從哪些角度來看呢?”從而引導學生嘗試利用平面向量來解決這一問題;當學生在做習題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利用問題來引導學生,如“向量加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與三角形法則一致嗎?為什么?”從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有效的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
三、開展課堂評價,促進學生查漏補缺
課堂評價環節的開展,大大有助于促進學生們去查漏補缺,進而合理提升學生們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課堂上的時間是極其短暫的,學生們很難保證在課堂上足質足量的學會知識,所以教師就要利用評價來幫助學生們知曉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這也便于學生們在后期復習的過程中及時補足。與此同時,有效的鼓勵性評價也可以幫助學生們建立起高效學習的自信心,讓學生們能夠真正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從而逐漸加強學生們的積極學習態度。
例如,當學生每上完一節課之后,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表現對學生進行一個不同的評價。如對于課堂表現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對其提出表揚,并引導學生自主的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擴展運用,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于課堂表現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注重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提高教學效率;對于課堂表現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對其進行適當的鼓勵,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然后再幫助學生復習鞏固課堂的基礎知識,從而有效的幫助學生查漏補缺,使學生共同進步。
總而言之,高中數學教師要能夠著力于高效課堂的精心構建,讓學生們能夠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過程中,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和質量。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善于“授之以漁”,幫助學生們掌握高效學習的方法和技巧,讓學生們能夠逐漸形成他們自我的學習策略,而不是一直被動地跟隨教師學習,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促進學生們的數學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閆炳亮. 淺談中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J]. 現代農村科技, 2020(5):1.
[2]魯玉平. 新課程下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