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坤
摘 要:本文從技工院校信息化教學提出的背景進行分析,闡述信息化手段引入教學的必然性,之后結合學校具體實際分析探討教學實施情況,提出了搭建教學資源平臺的“1+2+N”實施思路,同時指出實施過程中的關鍵步驟,繼而客觀分析了實施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和潛在的挑戰,提出辯證看待信息化教學的觀點,同時反思并強調信息化教學的落腳點,供教育工作者參考、交流與借鑒。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 教學比賽 教學實施 教學反思
信息化教學伴隨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不斷發展,不斷疏通各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堵點”,讓專業課教學過程中的“痛點”得到解決或緩解。過去常規教學手段或傳統課程教學中難以表達的原理、現實世界中難以實現的理想實驗、較復雜的變量關系等,通過采用信息化教學而得到一個較為理想的展現。加之近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采用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教學相融合的方式必將成為新時代教育之常態。
一、信息化教學提出的背景和發展前景
(一)傳統課程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成為必然趨勢
1.信息化教學是提升教學質量的硬抓手
進入新世紀,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科學技術已經廣泛延伸至各個行業,并推動各個行業不斷變革,處于時代潮頭的教育行業也以昂揚的姿態擁抱這一變化。
信息技術的加持、計算機多媒體綜合技術的使用、互聯網資源和平臺的建立,對教育教學提出更高要求,以多媒體技術和信息科技網絡技術為重要載體的信息化教學手段順理成章被引入教育教學過程,并迅速成為這項改革的助推劑,也逐漸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塊重要基石。
2.教學比賽的導向作用對信息化教學提出剛性要求
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迅速點燃教師對信息化教學和比賽的熱情,助推了教育教學與信息化技術的深度融合,并迅速成為我國教育領域一個重要的風向標。
風向標的導向作用體現在國家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提出規劃,也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學習信息化教學技能的剛性要求,倒逼廣大教師不斷更新教育觀念,采用先進信息化教學手段,將信息化教學內化為一項必備的基本技能,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藝術涵養。
(二)技工院校學情的必然要求
技工院校的部分學生雖然對枯燥的大篇幅的理論知識學習缺乏興趣,但學習了諸多前置課程,對淺層次的應知理論、應會操作均有一定基礎,在此基礎上合理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可以充分發揮他們喜歡動手、善于實踐的優勢,讓專業課程的學習成為一項有趣的活動。
(三)疫情防控促進信息化教學長足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期間,線上教學讓全體學生居家期間便可得到受教育的機會,同時讓廣大教師切實感受到互聯網技術帶給教育行業的深刻變革,真切體會到信息化教學對學生自主學習的期許和對教師日常授課提出的剛性要求,種種跡象預示著信息化教學必將迎來更深刻的變革和更長足的發展。
廣大教師應以此為契機,牢牢把握在線教學的改革良機,不斷學習信息化技術,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探索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促進教學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二、信息化教學的實施
(一)信息化教學資源平臺建設的“1+2+N”實施思路
推進信息化教學的實施,是一項系統而龐雜的工程,既需要院校—系部—班級分級聯動,也需要對師資隊伍結構進行調整、教學設施及教學資源的升級換代。本文僅就筆者所在學校在教學資源平臺搭建方面的實施情況進行經驗分享和介紹分析。
教學資源平臺的建設作為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支撐,著重圍繞“1+2+N”的實施思路推進,即努力夯實媒體資源環境教學平臺、大力加強建設2個專題系統、著力優化N個教學資源庫。
1.努力搭建媒體資源環境教學平臺
通過媒體資源環境教學平臺,推行教學活動中一系列規章制度落地,逐步強化廣大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理念,形成一個針對不同培養層次、及時擴充、不斷完善的教學資源集成平臺。
2.大力建設2個專題系統
在教學平臺上加強網絡課程系統、考試鑒定題庫系統2個專題系統的建設。
加強網絡課程系統的建設,主要是建設、引進相應課程、相關專業的網絡優秀教學課程、獲獎精品課程、高質量微課、優秀的慕課資源,為學生搭建扎實的網絡課程學習系統。
建設考試鑒定題庫系統,需囊括并適合各專業、各學科,通過優化形成規范的考試庫,方便自動生成正規考題和隨機在線考測,為學生結業考試、畢業鑒定甚至畢業后就業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
3.著力優化N個教學資源庫
各專業的教學資源庫還包括各種電子云媒體資源庫,如優秀課件匯總庫、電子教案集成庫、課堂錄像資源庫、教學設計方案庫、專利與專著及教研論文庫,以及國家相應的專業教學標準、各職業(工種)國家職業標準等。
優化N個教學資源庫,可以有效解決筆者所在學校學生對網絡教學資源“水土不服”的問題,實現高效的資源共享,順利推進信息化教學。
(二)信息化教學實施的關鍵步驟
1.教學設計中工作任務的“分”與“合”
信息化教學的教學設計必須注意教學任務的合理分解和有效整合,并保證分解徹底、整合到位。每個子任務對應教師的活動(如教師啟發與講解)、學生的活動(如學生的動手與思考)、教學小組的活動(如小組的討論與研究)等,每個細節都需要認真考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目標順利達成。
一體化教學要考慮理論與實踐的時間配比,分組教學要防止各小組因“各自為戰”而導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對自己小組的任務了如指掌,而對整個教學活動缺乏整體認識,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分解任務、整合任務。
2.形成有效的教學評價反饋機制
教學評價反饋機制必須是貫穿信息化教學始終的即時評價,并且是滲透課堂教學全過程的過程性評價。教學評價反饋機制的建立必須從多個維度、多個角度進行。學生的課前準備及課前作業完成情況、考勤、在線練習成績、小組課堂積分、小組自評與各組互評結果,均應納入考量范圍,加權得到綜合積分,作為評價依據。
三、對信息化教學的反思
(一)對信息化教學的落腳點保持清醒的認識
信息化教學的落腳點是教學,而非比賽或炫技。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的辦賽初衷是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并借此迅速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和技能,反哺賽后的日常課堂教學,全面提升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
(二)辯證看待信息化教學
1.看到其優勢
信息化教學中廣泛采用的虛擬現實技術,如三維仿真軟件、匯集圖文聲像及互動功能的多媒體操作平臺,使專業課程降低了學習難度,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維度,將枯燥的文字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的畫面、影音、動畫資料,有效印記在學生腦海中。
2.正視其挑戰
信息化教學中廣泛采用虛擬仿真軟件進行教學,學生因使用虛擬現實技術成本幾乎為零,而罔顧操作規范性,給實訓工作帶來安全隱患。
例如,數控加工編程仿真軟件,可以很好地模擬各種機床運動,但也正是因為友好的界面和對不規范操作的包容,導致部分學生對異常操作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甚至對機床刀架撞擊夾具等安全事故也不能引起足夠重視,如果放任這種思想帶到實訓車間,后果將難以想象。
3.辯證看待信息化教學
信息化教學中采用較多的虛擬現實技術,無法收到與實際完全一致的表現效果,甚至有時差別較大,一方面需要軟件編寫者不斷調試、升級軟件,解決存在的漏洞,另一方面要求軟件使用者端正態度,設置的參數要盡可能貼近實際情況,使該技術的演示最大程度還原,強化學生認知。
四、小結
在強大的信息化潮流的沖擊下,教育結構、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體系甚至人才培養模式等均發生了巨大變化,相應的教育手段也發生著重要變革。
信息化教學全新的教育理念將教學改革推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信息化教學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日趨廣泛,對其進行反思、探討,極其必要。希望通過筆者對技工院校信息化教學的梳理,可以讓信息化教學少走彎路,更好地為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服務,更好地為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服務。
參考文獻:
[1]周金容.智慧教育時代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3).
[2]徐春華,張婭婷.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模型與路徑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22(5).
[3]錢東東,姜麗萍.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數據統計分析報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1).
[4]王瑋.新工科背景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南方農機,2021(17).
[5]張玉梅,郭艷榮.機械制造專業線上+線下信息化教學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2(11).
[6]佟軍民,馬廣禮,蔡靜一.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的研究和實踐[J].職教通訊,2019(18).
[7]王春.推進中職教學信息化建設的實施方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8).
(作者單位:高密市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