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高娃
摘 要:所謂分層教學,就是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和思維能力,把學生分開層次進行教學,更能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而能較好地提高數學教學效果。目它對差生的轉化和實施素質教育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分層教學;分層編組;分層作業
數學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提到的就是分層教學,它是一種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它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提高,讓尖子冒出來,使多數邁大步,叫后進生不落伍,達到班級整體優化”。分層遞進教學的核心是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使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每一節課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漸漸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近年來,本人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對分層教學法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下面就初中數學課堂分層教學的實踐模式的操作談幾點淺顯的看法。
一、分層教學的具體實施
(一)分層編組
我們根據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心理素質、能力素質和自我要求等因素,經過班主任和各任課教師的綜合分析分類編組(見表1),并與座位相聯系,使同一類學生相對集中,各組學生便于交流,課堂教學能正常進行,例如,班級有48人,其中A組16人,B組32人,A組為特長組,B組為達標組,對兩組學生實行“動態管理”,即按學科特點,按學生特長和各因素的變化情況,對各組學生可進行調整,需注意的是在分組前要對學生做深入細致的工作,讓學生知道分組的意圖是促進學習,互幫互進,消除學生顧慮,鼓起學生信心,參與競爭,參與交流,主動實踐,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參與組織下,在平等的氣氛中積極愉快地學習。
表1:
■
(二)分層定標
根據各組的實際情況和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分別對A、B兩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如表2)
表2:
■
(三)分層授課
根據學生的分組和目標的不同,組織好課堂教學活動,是完成分層教學的關鍵所在,因此在組織教學時,應從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出發,設置合理的認識層次,減緩知識梯度,設計適當的坡度,由淺入深,逐步提高,在教學中可采取“低起點、小步子、多角度”的教學形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分層啟發,分層引導,分層解疑。最好是由學生來解答學生的疑問,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己生成,合作交流、實踐探索,再加上教師的適當點撥和密切配合,一是學生自己生成知識,生成能力,二是教師“扶著”學生或學生“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分層教學的另一特點就是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體現課堂中學生是主人的宗旨,一旦有“問題”提出來,課堂很快就“活”起來,每一名學生會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積極動腦、動口、動手探索知識,開發智力,各層學生均有收獲,實現A組“吃得飽”、B組“吃得好”的滿意效果。
(四)分層作業
由于學生的認識層次不全一樣,因此,對學生的作業要求也就不一樣,除必做題之外,還留有選做題,必做題是全班學生的統一作業,選做題則可做可不做,或做一部分,這樣留作業,既符合全班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又給學生留有思考,特別是使學有余力的特長生能很好地拓展,消除了學生負擔過重、壓力太大、望而生畏的顧慮,滋長了學生學無止境、綜合運用、積極進取的信心。
二、分層教學的原則
分層次教學是以班級教學為主,以層次教學為輔,層次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分層次教學”的成功與否。而且其指導思想是素質教育,強調的是成績差異的分層,而不是人格的分層。所以,在進行分層教學的時候,應當注意因材施教,而不要因人施教,不要按自己的意志進行人造等級。要針對學生的個人情況和因素,進行科學合理的有效分層。
此外,學生與學生之間由于智力水平、學習能力的不同,彼此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而素質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所以進行分層教學時,應當既要面對全體學生,又要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因此,分層教學應當注意以下原則:
1.水平相近原則;2.差別模糊原則;3.享受成果原則;4.零整分合原則;5.聯系實際原則;6.調節控制原則;7.針對性原則;8.積極激勵原則;9.循序漸進性原則;10.適當性原則。
三、課題的實驗效果
我校是一所城鄉結合部中學,生源素質較低,經過近幾年的分層課題的實驗教學,取得明顯的實驗效果,實驗班學生的數學成績普遍提高,數學特長生數量顯著增加。眾所周知,烏蘭浩特市五中是一所靠科研興校的中學,每年的教學質量特別是升學率都名列全市前茅,這些成績的取得與我們的課題實驗不能說沒有關系。
實踐證明,實施分層教學是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有效途徑,然而,分層教學是一項范圍較廣、層次較深的教學改革,我們要在現代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堅持創新教育理念,不斷探索和完善分層教學,使分層教學更趨于合理化、科學化,使之更有成效。同時,既要做到面對全體學生,又要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讓每位學生都能享受到學習成果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烏蘭浩特市五中)
?誗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