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高 邱興榮
摘 要: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想駕馭課堂,只有擁有最先進的理論和認識能力,才能得心應手,把學生置于教學的出發點和核心地位,應學生而動、應情境而變,課堂才能煥發勃勃生機,顯現真正的活力,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從小學數學角度看,問題解決是指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學生以積極探索的態度,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創造性地解決來自數學學科本身或現實社會生活和生產實際中的新問題的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努力還學生一個“真實”的數學課堂。聯系生活實際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數學魅力;觀察能力;數學思維;學習興趣;自我展示;創設情境
一、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感染學生
比如,在教學“數圖形”時,我先教學“數線段”,我讓學生先知道什么樣的圖形是線段,再讓學生找一找自己身邊的線段。認識線段以后,我再教學怎么數線段。數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去發現含1的、含2的、含3的……最后把它們加起來就是這個圖形中線段的總條數。這樣一步一步地讓學生從易到難慢慢地對數學產生興趣。這就為以后數其他圖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從身邊發現數學知識
在“垂直與平行”的課堂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分類為主線”展開探究活動,提出“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學生想象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下來?”“能不能把這幾種情況進行分分類?”這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通過想一想、畫一畫、分一分、說一說等多種活動進行觀察、思考,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通過分類、分層理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從數學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在估算教學中,這是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確合理的運用估算,而不能盲目套用四舍五入法。例題的解決出現了多種方案:104×49如算成110×50,104×50,100×49,100×50,100×45。怎樣使學生能自己感受到第四種算法的合理性,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慢慢發現了前兩種方法的優越性。符合實際又方便計算,體會到了估算帶給我們的便捷。
四、以“爭論”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注意抓住契機,適時點燃爭論的“導火索”,盡量給學生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盡好引導者的職責。如,“教學除數是兩位數除法”時,簡算1400÷500一題,我讓學生先自己在本上試著做一做。由于剛學完商不變的性質,在計算方法上不存在問題,所以學生信心百倍地做了起來。之后我組織同學交流結果:“商2余4”“不對!應該商2余400”班里一陣騷亂,而且同意第一種答案的學生居多。這時,我讓學生開展討論,雙方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可以向對方提問。于是,雙方同學馬上就展開了唇槍舌戰,一開始學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漸漸的,同意第一種答案的同學就意識到自己錯了,并且對那些反駁他們的同學表示心悅誠服。在這個過程中,完全是學生們自己在討論、交流。事實證明,學習效果是極好的。因為,他們是在主動學習,有自我價值的體現在等著他們。所以,鼓勵爭辯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內心需要。
五、讓學生去“展示自己”
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讓我們難以想象。例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后,把乘法算式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是一個難點。我請孩子用自己喜歡的圖畫來表示4×2,竟出現了這么多的答案: ■一輛汽車4個輪子,2輛汽車有幾個輪子?■一座房子4扇窗戶,2座房子多少扇窗戶? ■一棵樹上結了4個蘋果,2棵樹上結了幾個蘋果? ■一桶油4千克,2桶油幾千克?還有一個人4只手腳,2個人幾只手腳?一個桃子上有兩片葉子,4個桃子上有幾片葉子?一架飛機有2個翅膀,4架飛機有幾個翅膀?……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樣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動。可見,別“告訴”學生,學生會知道得更多!
六、創設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如,“認識分數”單元,教材創設分蘋果的情境,鼓勵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得到“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到半個蘋果”。傳統教材往往在此引入■的意義、讀法和寫法,這樣做既忽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創造潛能,也沒有體現出學習數學符號的優越性。其實,學生在正式學習分數以前,“一半”等名詞已經出現在他們的口頭語言中,只是還不曾想到要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它們。教材以此為基礎,讓學生討論用什么方式來表示“一半”這個問題。在討論過程,一方面,學生可以意識到原來學過的數不夠用了,要另想辦法表示“一半”;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大膽創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引入“一半可以用■來表示”,并在多種表示方式的對比中,體會用■表示“一半”的優越性,感受學習分數的必要性和數學符號的優越性。這樣學生就對所學知識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興趣。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當多一些務實,少一些浮躁,竭力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尷尬與庸俗,努力探索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大膽創新。追求“穿舊鞋,也能走新路”的灑脫與大氣。這樣,我們才能還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數學課堂,才能提高課堂效益。
(作者單位 湖北省十堰市房縣上龕中學)
?誗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