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涂凡
摘 要:備課組的核心職能是研討教學實際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備課組的活動應該是有計劃、有主題、有主講人、有記錄、有反思的。
關鍵詞:數學教學;備課組;教學反思
以備課組為單位,大家在一起談感想、做學問,在有著統一計劃、教材、近似學情的同一備課組中交流自己的心得,把豐富的資源拿出來大家共享,必然會有所收獲。備課組進行教學反思,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反思的預設與生成、教材的深度和廣度。老教師把握課堂是比較好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新教師的教學效果不好,只是反映出課堂的平穩過渡和知識點的細節處理上新教師有一個學習過程。老教師在備課活動中可以現身說法。當然,學生是隨著時代不斷進步的,教材也在進化,有些經驗和做法只能在教學實施時體現。每個教師相互之間也應多聽課學習,做到取長補短,讓課堂效果達到最優。另外,學生的落實效果也是備課組統一安排和協調的。
本人所在備課組在集中學習時,安排預先指定中心發言人,之后集體討論,一方面考慮往屆的經驗和當前的學生接受能力,這樣的教學預設可以探討基本的問題,如是否科學合理、前后知識點的銜接是否順暢,或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可能情況。另一方面研究內容的拓展是否遵從了大綱的精神,以及新課標的理念,是否真正促進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討論的標準便是是否把握得恰到好處,是否因過度預設而擠壓了生成的時間和空間,或是使預設的教學計劃難以落實。下面是一個教學案例反思:
時間:2012年8月28日。
備課內容:北師大版必修1第一章《集合》。
本章內容包含了集合的含義、表示和運算等三部分內容。整體設計思路是從具體到理論,再回到具體,螺旋上升。而老教材在本章的內容中還涉及簡易邏輯,這部分內容移到了選修2-1。教材體現的是螺旋上升。教材的意圖是體現集合作為一種數學語言,在后續的學習中是一種重要的工具(如用集合的語言表示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曲線等)。而不能過多強調集合本身的技巧性問題。
上完課以后,我們發現,學生的問題有:一是剛進高一,處在適應期,接受能力較慢,初高中教材有些梯度;二是盡管都配了同步訓練題,但訓練量和熟練程度沒有達到。在第一次考試中,學生的運算和推理能力相當欠缺,這是我們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學情的調查和初高中學生特點的研究往往有所忽略。
從這次備課反思總結后,我們備課時增加了兩個措施:一是對比初中新課標中有關內容的螺旋性,二是教學當中隨時進行反思,調整和改進教學方法和進度。我們利用課余時間在辦公室進行及時的課堂教學反思,并在教案的旁邊做相應注明,還有備課組教師輪流1個月上一次公開課,課后進行大討論。
備課組教學活動的研究應該在立足本校學生實際生源,將教師個體間的差異與備課組的集體力量結合,強調備課內容的具體落實和可操作性;從“課前”預設性和課后“反思”當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改進教學方法;注重平時備課組間的各種形式的交流,做到有計劃有形式,有內容有落實,有思想有方法,有反思有改進。制定長期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標準,堅持不懈地開展實踐,相互學習,多交流多討論,備課組的工作才能卓有成效。
參考文獻:
[1]楊海萍.對教師編寫教案的思索[J].青海教育,2004.
[2]][美]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 江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誗編輯 蔚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