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藝蓉
摘 要: 歷史教育是國民教育中培養學生優秀人文素養的關鍵部分,歷史教學是歷史教育的重要實踐渠道。通過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鍛煉學生意志,為提高學生各方面素養打基礎,落實立德樹人之根本。鑒于目前歷史課堂對學生意志品質培養較薄弱,故有必要加強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為社會輸送更符合新時代人文要求的優秀人才。本文從教育者、受教育者及課堂三個維度出發,對如何培養學生意志品質提出淺見。
關鍵詞: 歷史教學;意志品質;策略研究
一、在歷史課堂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必要性
意志是指人自覺地確定目標,并根據目標調節支配行動,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在人主動地改變現實的行動中表現出來,對行為(包括外部動作和內部心理狀態)起發動、堅持和制止、改變等方面的控制調節作用。人表現出來的意志行動方式是不同的,如果這些意志行動方式在人的行為上表現是比較穩定的,那么就成為人的意志品質。意志品質不僅在意志活動中表現,而且在意志活動中形成,主要包括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和堅韌性[1](146-152)。意志品質反映個體意志水平,是構成個體人格的重要成分。中國很早就重視意志品質教育,戰國時期孟子就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
如何在課堂中更好地落實核心價值觀,達到“立德樹人”的要求?教師可以著眼于在課堂中融入意志品質教育,先成人,再成仁。意志品質的培養通俗來說就是培養學生意志力,意志力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指向未來更高成就,培養意志力是成就一個人的前提[2](44-52)。
意志品質培養的著眼點應是:一方面,讓學生感知、領悟擁有堅強意志的重要性——使學生領悟堅強的意志是一個人應具備的良好品格,是形成創造力的基礎;讓學生領悟、體驗堅強的意志是獲得成功、擁有美好生活的條件。另一方面,從細小處出發,引導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樹立信心,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意志力;幫助學生并實現目標;教會學生如何獎勵和懲罰自己;注意時刻關注學生的內心沖突[3](76-77)。
在歷史教育最關鍵的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意志品質是十分有必要的。初高中學生思想意識價值觀各方面發展不成熟,正處于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以往的教育模式下,學生只是學到了很多知識,屬于灌輸型知識,缺少美德、責任感、意志力的培養,現在社會魚龍混雜,學生不具備提取可用優質信息的能力,加上自媒體時代媒體信息的干擾,一些學生容易被誤導,失去自我,喪失意志力。學校、教師需要篩選信息,培養學生的意志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會學生端正人生態度,實事求是、以人為本;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確認同感、文化自豪、文化自信;教會學生崇尚科學,確立求實,求真和創新的科學態度;不斷強化民主與法治意識;培養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抓住學生成長重要時期,培養學生意志品質,以培養祖國棟梁為目的,以新課程改革為背景,以五大核心素養為準則,切實探索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途徑。
二、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幾點策略
(一)從教育者出發,擺正教育觀念,重視意志教育。
課堂主體是學生,但教學設計者是教師,教師把握整個課堂節奏。要想在課堂上培養學生意志品質,就要從教育者出發,端正教育理念,讓教師充分認識到意志教育的重要性,產生認同感,讓意志教育跟隨教師融入課堂。
歷史教師要培育歷史學習意志力,不應該將重心放在應試上,應認清歷史教育的意義。教師面向學習者教授歷史知識只是一個起點,沒有深遠的意義,一味教授過去的事實不是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學習者通過學習歷史知識的認知方式——“對認知的認識”,培養歷史洞察力,是真正意義的歷史教育[4](14-16)。認清歷史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輸歷史知識,而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即使走出課堂也能終身受用,一定要重視意志力的培養,敢于吃苦的精神,擺正歷史教育理念,挖掘歷史課堂意志力教育。可以設計課程,激發學生對歷史課堂內容的興趣,增強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豐富拓展歷史課堂內容。從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看待歷史課堂。
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將意志教育和課堂自然相融。在學校,教師是學生最好的學習榜樣,對學生一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育人”更為重要的新時代,教師要從自身做起,成為一名意志力剛強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良好的意志,比如:堅持認真備好每一堂課,讓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程的同時感受到自己堅持認真的態度,將良好的教師形象潛移默化地印在學生心中;堅持認真批改作業,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看似很平常的工作,能夠堅持下來就是良好意志力的體現,學生一定可以感受到;教師講課時的語言是一門藝術,要積極鼓勵學生遇到生活學習中的挫折時不要懈怠、不要氣餒,要激流勇進、勇往直前,發揚紅軍不怕遠征難的吃苦耐勞精神。如果教師宣傳消極思想、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那么學生容易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不利于成長。教師要能夠帶領學生努力向上,給予學生正能量,激勵學生成為祖國棟梁。
(二)從課堂內容出發:運用榜樣力量,融入挫折教育。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歷史上有著剛強意志力的偉人數不勝數,正是因為他們有著常人沒有的意志力,才能在歷史浪潮中熠熠生輝。當學生學習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知道他們曾經憑借著一腔熱血舍小家為大家,不懼困難,勇往直前的時候,心里就會樹立起一個十分偉岸的榜樣。教師由此發揮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在現代生活中努力學習、逆風飛翔。
評價歷史人物時,可以采用“寓論于史”的方法,把人物形象與精神融入史實的表述中。講述結束后,升華史實中的道理啟示與人物精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現階段高中生正處在認知能力快速發展、拓展性思維繼續鍛煉的時候,適時拓展課堂內容有助于高中生思維發展。除此之外,高中生正處于需要樹立英雄崇拜觀念的時候,樹立值得他們學習的榜樣,有助于引導高中生更好地成長,培養性格、品質、意志力,對日后學生學習、工作很有幫助。在講完歷史課程后,上升所講人物意志品質的價值,如講完“金與南宋的對峙”這一課,一定要將關于岳飛人物性格品質的內容進行升華:“面對國家山河破碎、百姓民不聊生,甚至生靈涂炭的悲慘景象,岳飛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主動請纓提旅,率領英勇善戰的‘岳家軍,馳騁抗金前線,殺得金人丟盔棄甲,聞風喪膽,真是英勇無比??!”加深人物形象,領悟人物精神品質,對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有幫助。對于某些比較重要的人物,如秦始皇、李世民、武則天、李鴻章及世界史上的一些歷史人物,學習他們成就一番大事業時堅持的寶貴精神品質,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或者舉辦研討會,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適時組織情景劇表演,讓學生身臨歷史情境,鞏固歷史課堂知識,學習重要人物精神品質。
既然要用歷史發展眼光看待問題,就不能忽視歷史上失敗經驗帶給學生的挫折教育,筆者認為可以在課堂上加入歷史挫折教育??梢栽O置歷史闖關賽,讓學生積極參加。歷史的發展本就不是一帆風順的,歷朝歷代人物只有經得住歷史大潮流的洗禮,方可稱偉大,只有經歷過透徹心扉的挫折與困難,才能磨礪意志品質,才能無所畏懼面對未來。
(三)從受教者出發: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
人的意志品質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后天的影響和教育中逐漸形成的,在形成過程中主要得靠主觀作用。社會、家庭、學校教誨得再多,如果學生不接納、不吸收,那就是做無用功。要引導學生主動接受和自我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性,讓學生學會自我控制。
第一,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大部分初高中生正處在自我認知的關鍵期,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自我意識略有膨脹,如果引導不好,事倍功半。教師要把握好這一點,以學生為主體,切實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為學生著想,設計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的課程及練習題,課上課下引導教育。歷史教師可以在課堂學習之余帶領學生做一些以歷史人物、歷史小故事為主題的題材,以歷史穿越為主題的關于心理健康和性格分析的小測試,一方面可以測試意志力,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制訂歷史學習任務或者目標,以某個朝代的官職高低分等級,讓學生樹立競爭意識,先完成任務的學生可以進行小測試,挑戰晉級,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調動積極性,又可以引導學生認識自己,了解意志力水平,還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后,教師教學會更輕松,更好地掌握每個學生的身心狀況,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在認識自我的前提下確立目標。引導學生著眼現實生活,學習歷史長河中值得借鑒的人物精神品格,制定合適目標。監督自己將目標落到實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辦法,有計劃地控制學習行為和安排,逐個擊破學習困難,防止半途而廢,磨礪歷史意志力。
三、結語
歷史課程作為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起到正確思想引領作用。歷史學科素養對新時代青年人提出了要求,更寄予了前輩對后代的美好期望,歷史教師必須秉持原則,培養具有優秀人文素養的人才。把培養學生意志品質作為更高要求融入課堂,培養學生剛強意志,承擔歷史重任,十分有必要。成功的歷史教育就是當學生不再接受歷史教育的時候,不論歷史知識掌握得如何,從歷史課堂擷取來的良好人文素養、思維品質、能力、情感,包括意志品質,都夠讓他們終生受用,讓人生格局更宏偉。
參考文獻:
[1]張文婷.心理學基礎教程[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
[2]徐藍.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設計——2017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J].人民教育,2018(08).
[3]王雄.中學歷史教育心理學[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2.
[4]宋相憲.歷史教育的本質[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