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摘? 要:閱讀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書籍可以為一個人帶去更多的人生智慧,我們在閱讀中明白更多的道理,在閱讀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學內涵,思維品質可以在閱讀的積累過程中得到一個“質”的飛躍,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的閱讀教學,而這其中的“群文閱讀”更是一個升華課堂的環節。因此,本文以小學語文的群文閱讀為載體,并結合筆者自身實踐,對關于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的這一問題,進行一番詳細的個人觀點說明與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問題原因;培養策略
小學語文教師要以閱讀來使學生獲取大量的素材與靈感,再以寫作來將閱讀收獲的文本變得更有生命力,教師要適時擴展群文閱讀的教學實踐,構建以思維導圖為指引的群文閱讀課堂,構建以主題為王做引導的群文閱讀課堂以及構建以擴展延伸為目標的群文閱讀課堂,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
一、小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和原因:
隨著“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不斷發展,教師越來越重視對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閱讀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而目前一些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較差,自主閱讀的熱情較低,網絡充斥著學生的課余時間,群文閱讀即不滿足于學生的課內閱讀,而需要擴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將教材進行整合,并適時地進行課外文章的擴展,而沒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習,就難以進行高效的課堂學習,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提升學生的群文閱讀的能力。
二、關于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構建以思維導圖為指引的群文閱讀課堂,構建良好思路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構建以思維導圖為指引的群文閱讀課堂,讓學生有目標地去學習。小學課本的閱讀文章中,大多以記敘文為主,這些文章有的采用了時間順序描寫,有的采用空間順序描寫,有的采用邏輯順序描寫,針對文章的結構形式,語文教師就可以將文章中的重點關鍵詞作為思維導圖的元素,將每一個時間、地點進行羅列,指導學生縷清思維。邏輯導圖以及簡潔直觀、鮮明的特點吸引了師生,提升了學生的群文閱讀邏輯思維,不同的形狀與標識增強了學生對于文章重點與線索的記憶,可以提升學生對于群文閱讀的速度,在其中“求同存異”。
(二)構建以主題為王做引導的群文閱讀課堂,學習類比文章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構建以“主題為王”做引導的群文閱讀課堂,讓學生以一個相同的主題進行類比式的思考閱讀。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選取不同的作者但表示同一主題的文章來閱讀,開展主題性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以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作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落腳點,培養綜合素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辨識與提取、比較與整合、評價與反思、應用與創意等能力都會得到提升。學生在梳理、整合、思考的過程中明白了文章的主旨,形成了一個精神豐盈的獨立的個體。
例如,在講解《濟南的冬天》這一課的時候,筆者就開展了以主題為王做引導的群文閱讀課堂。我運用投影儀展示濟南冬天的風景:陽光、薄雪、遠山,美麗的圖片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提問:“同學們,你們眼中的冬天是什么樣子的啊?”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描述,之后引導學生閱讀文章,打開學生的思路,隨后我以“季節”為主題,構建以主題群文閱讀課堂,引導認真閱讀《夏天里的成長》《秋天的雨》等描寫景色的文章,提升學生感受作者對于自然景色的熱愛和對四季流轉的不舍與希冀,讓學生在類比中獲得更強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感悟。
(三)構建以擴展延伸為目標的群文閱讀課堂,豐富文學積累
小學語文教師要侯建群文閱讀的閱讀方式,應以擴展延伸為目標,以群文閱讀的形式擴展學生的閱讀文章篇目,擴寬了學生的的視野,將文章以及與文章相關聯的內容一并呈現給學生,有效的擴大了學生的閱讀文章數量?!白x萬卷書,行萬里路。”學生的能力隨著閱讀篇目數量的增長不短增強,讀書的原則是“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書籍的閱讀過程是一個人文化修養的不斷積淀過程,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從量的積累再到質的飛越”,量的積累是基礎,因此,群文閱讀是一個非常好的擴大學生閱讀數量方式,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實現體系化、邏輯化的閱讀。
例如,在講解《牛郎織女》這一課的時候,筆者就構建以擴展延伸為目標的群文閱讀課堂。我指導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就進行“牛郎織女”故事的演繹,學生依據課文設計臺詞,并準備相應的服飾與道具,這是增進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良好形式,教師還可以開展學生的課外閱讀,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女媧造人》,了解我國神話著作《山海經》,豐富學生的認知,增強文學積累。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地開展閱讀的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擴展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人生閱歷,在不斷的教學升華中培養小學生的思維品質,構建紙質的語文閱讀課堂。
參考文獻:
[1]王小麗.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思維品質培養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21(08):69-70.
[2]劉紅霞.淺談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開展[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5(08):259.